“李冰治水,文翁化蜀”。
中国古代善于治理*事的技术型高官的典范。
鲜为人知。文翁还是中国古代著名水利专家。
“湔江堰”“有坝引水”……
有灵魂的活体工程。
成都平原又一山水与人成就的既浪漫、又忠贞的“天作之合”。
既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校长”,还是第一个扩大都江堰灌区的高官。
“精神”与“物质”并举。
成都后脑顶的“堰塞湖”
岷江与湔江。
天府文化的两道文化之门。
洪水一直是成都平原文明发展的最大障碍。
成都平原能够诞生天府文化,与治水能力密切相关。只是,功劳全记在李冰身上。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由秦国任命的蜀郡太守——李冰,为成都平原打造一套水利系统“都江堰”。
继承大禹的衣钵,鳖灵“决玉垒山”的技法。
蚕丛首创“疏浚”,开天府之国“广都”;大禹以“疏浚”为重,把岷江与沱江相连,鳖灵继其业,增强两江的泄洪能力和速度;李冰仍突出“疏浚”,画龙点睛,把“疏浚与灌溉”相结合,把“雨养农业”转化成“灌溉农业”,将水文化推向高峰。
“道法自然”实物样板和注解。
蕴涵道家“天人合一”的精髓。
“人造堰渠”,都江堰的精髓。
从李冰到文翁,基本上走了一条“造江疏浚”之路。
维护体制。李冰修建都江堰后,留下管理堰工的机构湔氐道,负责工程管理、维护,兼理地方民情。建制与县同级。设水官“都水尉”“都水长”等,管理堰务。西汉,升为湔氐县。
如今流行的“河长制”的出处。
岁修精神。都江堰能保持到今天,全靠灌区百姓的岁修,从古至今,都几乎是“义工”。每个堰口都有堰长,堰长一打锣,就召集家家户户扛着工具维修。一坚持就是多年。
即中五年(前年),李冰治水后约年,汉武帝刘彻满12岁,司马迁出生。这一年,文翁带着一家老小到了成都,“筑石室以居”,出任蜀郡太守。四川最高行*长官。
“汉之地方官,最要者为太守”。
郡守与中央高官“九卿”,职位平等。
文翁,名*,字仲翁,前年出生,安徽舒城人。
少年聪慧好学,饱读儒家经典,通晓《春秋》,以郡县吏察举。
任期间*绩卓著,深受蜀人爱戴,尊称为“文翁”。
与诸葛亮、张咏、赵抃并称为四大治蜀名臣。
文翁极为重视都江堰的管理、维护。
治理岷江、湔江常年水患,实现治水理想。
成都平原的北上方,岷江、湔江上游之间,仍然还有一大片空白区,成都城区位于空白区下方的中心位置。尚未有效治理前,包括彭州、新都、什邡、广汉、青白江,旱涝不定。
文翁的目光,投向湔江河谷。
龙门山脉,岷江与沱江上源的分水岭山系。
龙泉山脉,岷江与沱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
前年,推行郡县制,秦国在今彭州市境内设立繁县。
建制开端。地处古蜀文明的原始核心地带,北部龙门山脉太子城海拔米,南部平原最低点乌鸦埝海拔米。整个地势,宛如一把巨型浮雕靠背椅。高出成都城区米以上。
古蜀源流。湔江,发源于彭州市龙门山脉海太子城峰西南,在巍峨的群山之间,九曲回环,穿山而出,远望如一条蓝色的纱巾,全长公里。古称湔水、蒙水、彭水等,上游称金河。
碧澄清冽,人工挖掘的河道,年代久远,不像现代标准的人工灌溉河渠。成都平原核心区域的几乎所有的河流,“不堵”“不堤”,都是人工灌溉渠,外表却都像天然河流,自由流淌。
古蜀国的杰作,早于李冰治水几百年。
中游河谷20公里的“海窝子”里,藏着“瞿上”遗址。
到成都城区少城官衙的办公区,约53公里。
到湔江下游鸭子河畔的三星堆,约53公里。
广汉古域内三个起伏相连的三个黄土堆得名,有“三星伴月”的美名。
“三星堆文明”的“母亲河”。
古蜀国的国家矿场。《华阳国志》里,记述龙门山脉,“其宝则有璧玉、金、银、珠、碧、铜……”制作三星堆诸多器物的玉、金、铜,都在其列。
自古,龙门山就是有名的产金区。
古称金河的湔江,也生产砂金。
就地取材。彭州的大宝铜矿,距离“三星堆”最近。铜矿是自然铜,含铜量在50%以上,可用青杠树余烬(木质钢碳)直接冶炼,并且分析其含量与三星堆的青铜完全吻合。
三星堆灿烂的青铜文化,铜源可能就在湔江流域。
数量巨大的青铜器,所需铜矿石数以千吨计。
大宝山有废矿穴、炼铜炉之遗迹甚多。
他们,可能正是从龙门山矿山开采、冶炼后,经湔江“高速公路”运送到广汉。
“东方耶路撒冷”。
小盆地中,有著名的阳平观,道教二十四治的首治。
易涨易落。龙门山脉常常出现山洪泛滥,推移质多,不仅导致湔江、*河下游经常出现河水泛滥,沿河居民粮食绝收,而且一旦壅塞,无法排泄,就会导致“蜀水不流、蜀地潴水”。
巨大的“堰塞湖”,“悬浮”在成都平原的后脑顶。
一条“造江疏浚”之路
典型的山区河流,常致洪患。
向北,溯湔江而上,经彭州新兴镇,在通济镇三岔河口处,向西北而上,湔江的干流白水河,向东北而上,湔江的另一条支流*河(又称雁江)。
两河交汇,史称“两河流域”。
《华阳国志》说:“蜀工鱼凫于湔山。”
“湔山”,起于新兴镇的阳平山。
第三代蜀王鱼凫,融合并取代蚕丛、柏灌,带领古蜀人在这里打渔、养蚕。
上源支流,在中低山区行进,一路上河谷狭窄,岩坡陡峻,有些河段,水面宽度只有40至60米,加上河道中跌水和深潭,一个接着一个,水流湍急,飞流溅沫、滔声振耳。
告别大山,湔江从深山冲出“彭门阙”,挟带着龙门山的大量砂石,进入平原。河谷突然展宽,水流突然变缓,水中沙石停积下来,造成砂砾石河床,河谷宽度有些河段达到4公里。
都需要一位智者。
湔江水、天彭门与成都人,用智慧将山水地人维系得更加紧密。
善听民声。文翁常步行于成都的大街小巷,以察民情。
一日,看到街头灾民突然增多,上前打听,才知道繁县(今新都区)、湔氐县(彭州古名)因湔江断流出现旱涝,良田裂缝寸余,湔氐一片汪洋。二县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纷纷外出逃荒。
承继李冰之举。
他,带领“都水尉”、繁县县令,到实地考察灾情。
驻足“天彭门”。
只见皂角岩垮塌,岩石压断湔江河床,上游水淹良田,下游久旱无收。
“天彭门”,位于湔江出山处的“堋口”,又称关口。
“堋”“堰”相通。《华阳国志》有“天彭门”之称;《太平寰宇记》有“天彭关”之名。《元和郡县志》说:“彭州以岷山导江,江出山处,两山相对,古谓之天彭门,因取以名”。
牛心山、寿阳山两山夹持,隔江相对,状如门阙,气势雄伟。
天彭门,又称天彭阙,不是门,是圣地。
以北,崇山峻岭,以南,却一马平川。“云亡者悉过其中,鬼神精灵数见”,指古蜀人死后都要从天彭门经过,才能达到“昆仑”仙境,一如中原人认为,人死后魂归泰山一样。
群山与平原坝分割线。远望,在平原尽处山岭连亘如垒,豁然开一口门,湔江辟山而出,江口处,两山对峙,状如门阙。“天文地理”,彭州“天文则井络分其曜,地理则彭阙建其标”。
《牧誓》彭人立国地,逢乡的出入口,始名彭门。
“天”字,彭州“东周为蜀王所居”一证。
春秋以来,继鱼凫后,杜宇、开明等古蜀三王便先后迁徙、立国于湔山、湔水,与彭人杂居、融合。彭门恰好位于三治相际的中心,成为春秋至战国中期古蜀国治地的标志。
“能知天文地理”的李冰,莅任首事,视察天彭门。
西汉扬雄《蜀记》首记其事,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有更详细的记载,说李冰至此“见两山相对为阙”,“云:亡者悉过其中”,本人也“仿佛若见神”,故而号天彭门,为天彭阙。
精神崇尚。将灵魂与天门观念相连,成都平原一大习俗。
天彭牡丹因发源地,丹景山麓湔江口天彭门而名。
文翁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当务之急,须立即打通皂角岩,以排上游水患,解下游旱清。
回到郡府。上书朝廷,争取治水资金。
共襄盛举。同时,开始在地方绅士中募集钱款,广收“财礼”。收富豪财帛,集治水资金。
文夫人听说夫君广纳达官绅士之礼,倾家中多年积蓄,以助丈夫。
“堋口”一富绅,闻听将大兴土木治理湔江,想谋一肥缺,便带三千两白银“贿求”太守。
文翁赞扬:“解囊以解民忧,可喜。”
喜出望外。富绅确实获取一个美差,想借机贪污中饱私囊。谁知太守下令:专项资金。治水钱款有限,若官吏有贪贿之举,就地立斩不赦。听令,富绅如听惊雷,不敢造次。
他,近程徒步,远程骑马。
足迹遍布湔江、蒲阳河流域。
夜静入定。城区少城,灯火一盏一盏相继熄灭,郡衙里一灯独明。
冥思苦想。手中的毫笔,在公案的纸上,沙沙移动。
夜夜秉烛。“湔江堰”方案,报到朝廷。
作者简介:易旭东,知名纪实作家、非学院派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曾经是国内多家媒体的第一操盘手,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了多万字的“纪实”作品,近50篇作品获地方到中央的各种奖项,不少文章产生轰动效应。被业界称为“获奖专业户”“纪实”报道的“金牌记者”。
(未完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