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德浩
作者简介 索德浩(—),男,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汉唐考古。
双层木椁墓系在椁室内分成上、下两层,一般是上层放置葬具及部分随葬品,下层为器物室(图一)。主要发现于广东、广西、湖北、四川等地,流行于两汉时期。前人虽已注意到双层木椁墓形制特殊,但少有深入讨论者。笔者拟在详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双层木椁墓的源流、演变及相关问题。
图一凤凰山园艺场M1
一、双层木椁墓类型分析根据木椁内隔层的形制,将目前考古发现的双层木椁墓分成三型。
A型:隔层面积与椁室底相同。根据隔层位置可以分成四式。
Ⅰ式:隔层位于椁室中上部,用纵横木枋构建。如《广州汉墓》M。
Ⅱ式:隔层位于椁室下部,用横木构建,横木上既可以铺木板,又有分箱作用。如成都凤凰山园艺场M1、龙家巷汉墓、老官山M2—M4、青白江区磷肥厂M13、M14等。
Ⅲ式:与Ⅱ式接近,只是横木上直接架棺,不再铺木板。如成都石羊木椁墓、青白江跃进村M1、M5。
Ⅳ式:横木简化成墩柱,墩柱上放置横梁,类似广州汉墓中的“立架式”双层结构。仅见新都五龙村M1。
B型:隔层面积小于椁室底。椁内分前后室,仅后室分成上下两层,上层置棺,下层为器物室。根据双层结构可以分成五式。
Ⅰ式:真双层,用横枋搭建分层支架,有“连壁减柱式”“立架式”两种构造。如广州M为“连壁减柱式”结构,广州M属于“立架式”。
Ⅱ式:真双层,“横隔板式”结构,横木同时具有分箱作用。如广州M。此种结构与A型Ⅱ、Ⅲ式接近。
Ⅲ式:横前堂双层结构,其结构与BⅡ式相同,只是在主室前增加了前堂。如广州M。
Ⅳ式:假双层结构,后部高于前部成假双层,前部构建双层结构。如广州M。
Ⅴ式:横前堂假双层结构。结构与BⅣ式接近,只是有前堂后室。如广州M。
C型:楼房式双层结构,上下层之间有楼梯连接。根据结构演变分成三式。
Ⅰ式:内部分层结构简单,用纵横木枋构建。如广州M。
Ⅱ式:内部结构复杂,上层错落有致、高度不一。如湖北光化五座坟M3、荆沙市瓦坟园M1、M4。
Ⅲ式:分层结构与Ⅱ式接近,只是局部用砖。如湖北瓦坟园M3。
由于木质棺架保存不易,能确认的双层木椁墓并不算多。但从已知的双层木椁墓形制和器物分布规律可辨识出一批双层木椁墓,如广西合浦母猪岭M4。足见汉代双层木椁墓的实际数量远比所见之多,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葬俗。
通过以上类型学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双层木椁墓可归纳成三型,每型有各自的演变序列。
2.A、C型在演变过程中都受到B型影响。
3.三型木椁墓内的随葬品汉化程度均较高,深受中原影响,其主要器类、组合与同期中原地区的大致相近,但在器形上各具区域特色。
4.岭南和蜀地双层木椁墓内都流行使用方形独木棺,表明了两地葬俗的联系。
5.从墓葬规格和随葬品数量来看,墓主皆具有较高经济能力。
二、双层木椁墓的时代与传播通过上文类型学和时代分析,可将汉代双层木椁墓分成三期。
第一期:西汉早期,为双层木椁墓的初始期。本期流行AⅠ式、CⅠ式。仅发现于岭南地区,以广州地区数量最多。
第二期:西汉中晚期,为双层木椁墓的盛行时期。流行A型Ⅱ—Ⅳ式、B型Ⅰ—Ⅲ式、C型Ⅱ—Ⅲ式。岭南、楚地、蜀地都有发现,且数量较多。
第三期:东汉时期。B型Ⅱ、Ⅲ式仍有发现,流行B型Ⅳ、Ⅴ式。本期双层木椁墓仅发现于岭南地区,而楚地、蜀地的木椁墓逐渐为砖室墓所代替,双层木椁墓也消失不见。
综上可以得出:双层木椁墓起源于岭南地区。A、B、C三型的最初形制都是先出现于岭南地区,该地域的承棺结构最为复杂,序列完整,且发现数量最多,其核心区域当在广州地区。稍晚传播至四川、湖北两地。两地将双层结构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形成了各具区域特点的双层木椁墓。
三、双层木椁墓的源流分析笔者认为双层木椁墓的架棺结构直接来源于战国时期的架棺墓。
蒋廷瑜最早注意到架棺葬俗。郑君雷根据蒋文的线索对岭南架棺遗迹作了进一步梳理。
云南楚雄万家坝墓地就发现一批架棺墓,其中M23保存较好。该墓铜鼓、二层台、垫木及两侧边桩共同组成棺架(图二),其结构与南丹崖洞葬中的棺架非常接近。M57结构与M23大体相近。参考M23、M57结构,M1、M25、M35等亦可能为架棺墓。这几座墓葬时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该墓地棺架结构保存较好,.为两广地区架棺墓复原提供了参考实例,万家坝的棺架结构确实与广西南丹县岩洞墓中的棺架相似,证实了蒋廷瑜的观点。
图二万家坝M23
入汉以后,随着汉文化在帝国内的推广,汉式木椁墓流行于岭南地区,吸收、融合了当地流行的架棺葬俗,形成了双层木椁墓。双层木椁墓的出现、流行过程伴随着架棺墓的衰落。双层木椁墓还影响到后来的砖室墓形制。
综上,椁内双层结构起源于岭南架棺墓,是岭南越人架棺习俗和汉式椁墓融合的结果。双层木椁墓形成以后又向相邻的楚地、蜀地传播。
四、四川双层木椁墓的来源分析蜀、越两地相邻,文化交流频繁。至西汉,武帝大规模开通夜郎道,蜀和岭南交往更加方便。夜郎道(牂牁道)最早见于《史记·西南夷列传》。此条道路是两汉时期蜀地与岭南的重要通道,直到三国时期仍是如此。《三国志·蜀书·刘巴传》云:“巴复从交趾至蜀。”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贤传》:“巴入交趾……与交趾太守士爕计议不合,乃由牂牁道去。”
岭南的双层木椁墓很可能经由夜郎道传播到四川地区:1.双层木椁墓在蜀地出现时间与夜郎道大规模开通时间接近。2.此时四川与岭南交通路线有很多条,但最方便的还应该是僰道—夜郎道。3.湖北地区的双层木椁墓与蜀地差异甚大,非同一演变序列,排除了经由楚地传播而来的可能性。4.岭南和蜀地双层木椁墓内都流行使用方形独木棺,说明两地葬俗存在联系。5.木椁墓的双层结构来源于架棺墓。从考古发现和民族学资料来看,架棺墓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将这几个地区相连接,似可以勾勒出一条架棺墓族群分布和迁徙路线:岭南—云南—贵州—四川,此条线路与汉代夜郎道基本吻合。因此,本文倾向于岭南双层木椁墓是经由夜郎道而进入四川地区。
结论本文将考古发现的汉代双层木椁墓分成了A、B、C三型,三型均最早出现于岭南地区,然后传播到湖北、四川。每一型有各自的流行地域:A型墓流行于西汉时期的成都地区;B型墓流行于两汉的岭南地区,以广州地区发现最为密集;C型墓发现于西汉中晚期的湖北地区。三型墓融入各自的文化区,形成不同的演变序列。春秋、战国时期,岭南地区流行架棺墓,其架棺结构系汉代木椁墓中的承棺支架前身。秦汉时期,汉式木椁墓流行于岭南地区,与越人架棺习俗相融合,形成了双层木椁墓。岭南地区常见前低后高的砖室墓,形制应该是继承假双层木椁墓。越与蜀、楚相接,文化交流甚密,系双层墓木椁墓传播的基础。岭南双层木椁墓很可能是沿着夜郎道进入蜀地。此种特殊葬俗往往与特定的人群相对应,其传播很可能伴随着人群迁徙,为岭南与蜀、楚的文化交流增添了新的证据。
本文由作者根据原文精简,原文刊登于《东南文化》年第4期,更多内容敬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