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县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郫县安靖邓氏及双桅杆
TUhjnbcbe - 2021/9/2 10:49:00

成都西门外的犀浦、红光、团结和安靖一带,是除东山地区之外,成都城郊重要的闽粤客家人集聚区。其中,团结镇(旧名太和场)的锺氏、周氏,安靖镇的邓氏,犀浦镇的蓝氏、陈氏是当地客家人中的名门望族。历史上,上述家族联系紧密,互通声气,对地方事务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力。安靖镇邓氏祖籍广东嘉应州长乐县塔岗村(今五华县华城镇塔岗),始祖邓锡璋本为长乐县的一名私塾老师,因为家境清贫,不得已于乾隆十八年率领妻儿远徙四川。该家族最初定居于新都县石板滩一带,靠租种为生,但由于所得甚薄,难以糊口,部分家族成员不得不转向商业经营。邓锡璋长子邓振滉一直在成都北门从事杂货业,三子振波则在金堂县赵镇贸易,其余三子则在华阳县北门外八旗马厂、新都县木兰寺一带经营农业。经过三代人的打拼,邓氏家族发展到道光年间已是“田连阡陌,蓄积饶裕”,地产多达千余亩,遍及华阳、新都、新繁、郫县四邑,成为成都北门外赫赫有名的工商业大地主。随着经济上的发展,邓氏家族在科举上也逐渐昌盛,先后涌现出五名贡生,两名教谕。其中以道光丙午科恩贡生邓鹏远和同治庚午科恩进士邓鹏南最为出名,今天保留在安靖镇双堰塘邓氏宗祠遗址上的双斗桅杆便是为二人所建。

根据四川客家研究专家孙晓芬老师的实地探访,我们可以得知,该桅杆“座落在成都北门外的三环路外侧,……,两个桅杆上都有斗,故谓之‘双斗桅杆’。两桅杆相距约30米,我们仰视桅杆,人与其对比合影,桅杆通高约12米(其基座约1.6米),通体红色砂石材,连极难安装的斗都是红砂石的。在竹林旁的那个石杆上有“道光丙午年”的字样,至今仍清晰在目。经历了一百六十多年的岁月,双斗桅杆还是那样地雄伟坚实。”

四川客家中心理事舒毕生先生在探访邓氏双桅杆后写道:“该桅杆的斗无比硕大,几乎仿真制作,斗角与杆柱夹角目测约60度,重量悬空以至于不得不在安有斗撑之后,用铁条固定四块斗墙,再用铁条将斗与杆柱连接。四块斗墙上有金钱状漏空雕,这样既保存了桅杆厚重的美感,又减轻了斗体的重量,也减轻了桅杆对风的阻力,设计十分巧妙。”

因此,无论在建造工艺还是艺术风格上,安靖镇邓氏桅杆都可以算得上是四川境内桅杆的经典之作,成为清代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重要见证。

(安靖镇邓氏双桅杆/舒毕生摄)

附录:邓鹏南行状(录自民国三十年《邓氏蜀谱》)

显考寿山公暨妣曾孺人行状

公姓邓氏,名仙凤,讳鹏,一讳鹏南,字寿山,谥文正。世居四川成都沙桥乡古开元寺侧,兄弟七人,公行七。生子二,长群英,次抡英。公甫七岁,祖考即世。彼时,二伯父鹏飞公操理家*一二载,筹析爨,分田十九亩,负债百余金。伯征久公问公:“汝尚年幼,分后故如之何?”公性灵敏,随应曰:“愿仍与五兄鹏翀公、六兄鹏翥公复合。”堂伯惊相誇曰:“幼能识人,后必不凡。”是以弟兄三人合爨,各居一业。五伯父勤俭持家,六伯父竭力务农。公嗜好诗书,诵读之暇,即留心家*,十余年间,家事渐亨。公之学问因时愈进,童年屡列前茅,学使聂蓉峰先生铣敏(聂铣敏,字晋光,号蓉峰,湖南衡山县人。清嘉庆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改兵部主事,授编修,典贵州乡试,督四川学*。)岁试,已取冠首,因卷内“吞”字误书为“蚕”,降为佾生。爰作联以自禁曰:应试最宜细心文字,忙时有错为尤须努力。声名没世疾无,后应试仍多前列,学使郭兰石先生尚先(郭尚先,莆田人,嘉庆己丑进士,清代著名书法家。)又取公为佾生,公不受,意以不患无名,特患无工夫耳。于是,愈加奋励。有姨亲阮春台者,与公甚相契,邀公考伊简州籍。府试第二,及院试,临点案首丁忧不到,公亦以攻冒重磕不到。学使黄渠卿先生琮(黄琮,云南昆明人,道光六年进士,清代诗人)饬曰:“本院凭文取士,他何所禁。”速令传公入院。惜哉无缘,公以前日归家矣。既而家塾课子侄,善诱殷勤。遇试仍多前列,与伯父等有振兴之志,朝夕相依,安排时事。伯父等持家辛苦,公以课读为补注,始将老宅保成完璧,遂又添置产业数处。迄道光二十七年,生齿日繁,公与伯父等筹商分爨,商议已定,公分受老宅全院,水田百亩,尝田在外。是时,家颇裕,买地以葬寒族者数处,每以族邻寒者衣之,饥者食之,遇有善果事宜,无不慷慨助之。咸丰之年,始纳粟,覃恩授九品衔,乐天知命,乃无意于重试矣。咸丰六年,添置业于范家巷。同治丁卯邀侄等将祖考妣合墓崇封,更述行状勒碣,俾垂后裔焉。同治庚午,贡入成均,遂加授恩进士。又置产于吴家碾。同治癸酉,又置业于石观音。迟年将己老宅立为祠堂,名曰“承启”,盖取承先启后之意云。时考年已七十余矣,犹好学不倦,日于览书之暇,即作格言劝人。又尝叮咛子孙为人要清高,要知足,要存忠恕。或肩舆趋市,晤旧交,谈当时新闻,事不在酒醉,诗狂而雅兴时合。一时之善酒能诗者,未有不乐与相伴往来也。考遗像存祠,身中材,面方白,体丰厚,眉高须秀,性直心慈,敏学好善,族舍感钦,然又不畏其严肃者也。享寿七十有六,生*庆庚申年十一月初三日酉时,卒于光绪乙亥年九月十二日丑时。妣曾老孺人,谥静朴,面微长,体素弱,目疾瞽。一生勤俭好静,朴重谦慈。相考立业成家,备经劳碌,待妯娌子侄无不逊让温和。先考二十年而逝,享年五十六岁,生*庆庚申年七月初八日未时,卒于咸丰乙卯年五月二十三日未时,嘉定府五通桥生长人氏。考七旬后,犹悼欢不已,曾作联云:廿岁赋于归偕三十六年立业成家鸡唱曾蒙申警戒;一生勤内助怜卿百十万事操心劳力鸠不扶获共清闲。于戏!显考妣可垂型于后裔者可胜道哉!特谨识言行,援笔着录以传奕世焉。次男抡英熏沐谨识附录:寿山老先生像赞此老有寿世文章当年却憾知音少。先生自山林廊庙今日犹留遗像存。前任成都府授建南道叠署按察使司按察使楚蕲黄云鹄拜题并书。(陈伟平点校)

(民国三十年《邓氏蜀谱》/陈伟平摄)

(郫县画家邓先鉴先生画作《云台远荫》,展现了清代双堰塘邓氏宗祠的原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郫县安靖邓氏及双桅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