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县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从成都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看成都风水格
TUhjnbcbe - 2021/8/30 2:07:00

成都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本次规划期限为年至年,近期到年,远景展望到年。规划范围为成都市市域。

一、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确立了“三步走”战略目标

年发展目标——在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建强区域中心城市。

“五中心一枢纽”功能显著增强,城市宜居度和吸引力显著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创新驱动体制机制基本形成,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基本形成;覆盖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大城市病”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成渝城市群极核地位明显提升,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年发展目标——高标准全面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城市能级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中的引领作用持续发挥,成为“一带一路”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成渝世界级城市群基本形成。

年发展目标——迈入可持续的世界城市行列。

建成国际运筹中心、国际创新中心、国际文化中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城乡居民享受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全面实现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建成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级城市群。

明确四大战略定位

成都城市战略定位是四川省省会、国家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

提出差异化发展五大主体功能区

市域五大功能分区示意图

《总规》提出,要按照“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构建东南西北中差异化发展的五大主体功能区。

高起点规划东部区域,东部区域范围包含龙泉驿区车城大道以东部分,青白江区和天府新区龙泉山部分,简阳市、金堂县全域。

规划定位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国际门户、成渝相向发展的新兴极核、引领新经济发展的产业新城、彰显天府文化的东部家园”,重点培育实体经济,形成新动能。

高水平发展南部区域,南部新区范围包含天府新区直管区(五环路—成自泸高速—车城大道连接线以外部分且不含龙泉山)、双流区(五环路以外部分)、新津全域、邛崃市(羊安、牟礼、回龙三镇)。

规划定位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创新驱动先导区、新经济发展典范区、国际化现代新区、区域协同示范区”,重点强化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好全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高标准提升西部区域,西部区域范围包含彭州市成绵高速复线以西部分,都江堰市,郫都区、温江区五环路以外部分,崇州市,大邑县,邛崃市除羊安、牟礼、回龙以外部分,蒲江县。

规划定位为“成都市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西部绿色低碳科技产业示范区、国家生态宜居的现代田园城市典范区、世界旅游目的地核心区和天府文化重要展示区”,重点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建设生态安全屏障,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高质量改造北部区域,北部区域范围包含青白江区(除五环以南、成青快速以西的局部区域和龙泉山部分)、新都区(五环路以北部分)、彭州市(成绵高速复线以东部分)。

规划定位为“‘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枢纽、成德绵区域协同发展的先导区、成都市北部生态屏障、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城市有机更新示范区和彰显天府文化的和谐宜居家园”,重点强化北部地区生态屏障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同时优化产业形态,构建适应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产业体系。

高品质优化中部区域,中部区域范围主要为五环路以内区域。规划定位为“高端服务业的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区、创新驱动引领区、国际交往核心区、天府文化集中展示区,成为城市极核和最能代表国家中心城市能级水平的高品质高能级生活城区”,重点是通过“三降两提”推动整体优化提升。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中心城区发展重心向东、南移

《总规》提出,要构建“一心两翼一区三轴多中心”的市域总体空间结构,“一心”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两翼”为中心城区和东部城市新区。“一区”为龙门山生态涵养区。“三轴”为南北城市中轴、东西城市轴线、龙泉山东侧新城发展轴。“多中心”为8个区域中心城。

《总规》提出,要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强化扇叶状格局,构筑“双心、双轴、多点”的空间结构,引导中心城区发展重心向东、向南转移。

“双心”是指老城中心和天府新中心。“双轴”是指南北城市中轴、东西城市轴线,“多点”是指集中承载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主中心、副中心和片区中心。

生态格局明朗

未来成都将更“绿”

《总规》明确在市域内构建“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生态格局,“两山”为龙门山和龙泉山;“两环”为环城生态区和环二绕生态环;“两网”为岷江水系网和沱江水系网;“六片”为都彭生态区、崇温生态区、邛蒲生态区、天府生态区、龙青生态区和金简生态区等生态绿隔区。

《总规》提出将龙泉山由生态屏障提升为“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城市中央绿心。

《总规》提出,要构建全民体验的五级绿化体系——由生态区、绿道、公园、小游园、微绿地形成的五级绿化体系。

完善天府绿道体系——规划建设区域级绿道、城区级绿道、社区级绿道。规划形成“一轴、两山、三环、七带”的区域级绿道,其中“一轴”是指沿母亲河锦江建设的锦江绿道;“两山”是指依托龙泉山与龙门山的旅游资源建设的龙泉山森林绿道、龙门山森林绿道;“三环”是指利用三环路、环城生态区、二绕郊野绿带建设的熊猫绿道、锦城绿道、田园绿道;“七带”是指沿着主要水系建设的七条展示天府文化、串联城镇村的休闲绿道,包括走马绿道、江安绿道、金马绿道、三河绿道、东风绿道、沱绛绿道、毗河绿道。

交通、文化、城市设计等全方位提升

人口规模方面,《总规》提出,至年市域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万人以内;至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控制在万。

市域综合交通与枢纽体系规划图

交通方面,《总规》提出,要完善路网体系,提升路网密度。中心城区依托“十六高二十五快”高快速路构建一体化和网络化路网体系。中心城区规划结构性主干路68条。至年,中心城区路网密度达到8千米/平方千米。

文化方面,《总规》提出,要构建“一环、两轴、四线、五片”的全域文化空间保护展示体系。“一环”是串联古蜀文化遗产的水上环线。“两轴”指龙门山前历史文化保护轴、从都江堰到成都平原历史演变的文化轴。“四线”:为古蜀道金牛道、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成渝古驿道。“五片”指以成都、都江堰、新都、崇州、邛崃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集中片区和国家公园片。

城市设计方面,《总规》提出,要构建“三轴、四片、多点”的整体景观格局。“三轴”,指天府文化景观轴、城市中轴线景观轴、东部城市新区景观轴;“四片”,是市域中重要的核心景观片区,包括老城中心、天府新区直管区、空港新城城市中心、简州新城城市中心。

二、成都市风水格局

我们看一个城市的风水格局,首先要找到龙脉。成都的龙脉在哪里?就整个四川的龙脉来看,龙门山是靠山,岷山、邛崃山、大雪山为少祖,左青龙为秦岭,右白虎为大雪山,案台为巫山,长江为水龙,沿重庆向外,到万州,便是整个四川盆地的水口了。四川盆地的风水格局,造就是重庆与成都两座超级城市。但,我们今天要讲的不是四川盆地,我们要讲成都!

成都的靠山就是岷山,左青龙为邛崃山,右白虎为龙泉山,峨眉山为案山,成都前、后有岷江、沱江环绕,可谓一个绝佳的风水宝地,而海拔高达米的龙门山主峰九顶山就是这一龙脉的龙首!所以,成都多年的古都格局,一直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成都城市格局坐西北向东南,与九顶山的来脉形成直角相交。朋友们,我们再来看九顶山脉走向,从东北来,向西南去,顺着它的走势向西南一百多公里就是成都城址所在地。风水上讲,开帐之地,便是造成建房最好的地方,而九顶山近五千米的海拔,使得成都造成遵循了“急来缓做”这个风水规律。所以建成都城在九顶山下几十公里之处,也便说得通了!但最奇怪的是成都的街道以及成都市内的建筑都是坐西北朝东南!为什么?因为在中国文化中,特别是建筑,以方正、对称为最完美的表现形式。而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有自己的中轴线,城市建筑的分布则沿着中轴线形成完美的对称。而中轴线的最大特点就是南北走向,没有弯曲,偏离不过5度。而古成都的中轴却是倾斜的,这和中国传统的坐北朝南的礼制有着明显区别。但我们发现,老成都的城市格局坐西北朝东南,正好与九顶山的走势垂直,这有什么玄机吗?

据说呀,在前秦张仪攻打蜀国时就发现,成都有王者之气!易出帝王!那怎么办?秦惠文王得到奏报召集在重臣商议此事。最后得到的结论自然是挖断龙脉,破掉王气!这是自古以来,历代皇帝都用的损招呀,不然睡不好觉呢!可偏偏当时张仪刚到成都不久,找不到成都的龙脉。张仪就建议秦惠文王暂时用风水的办法先压制成都的王气,稳住巴蜀,以便给寻找龙脉换出时间。

直到秦惠文王患重病,寻找龙脉的事情依然没有进展,只有令张仪按咸阳王宫做法,然后命蜀太守张若带上有秦惠文王王气的宝剑和密函到成都筑城,筑城的意义就是要先压住成都的王气!

张若到任后拿着宝剑,驱一神龟,让它爬行,以借神龟的神力,来找出压制成都龙脉的地方,建造城市压制脉气。当神龟开始爬行时,成都和咸阳都是大雨滂沱,秦惠文王的病情猛然加重。神龟用步绕原成都城爬了一圈共12公里。这时,秦王的宝剑所蕴含的能量不能压制神龟了,神龟在电闪雷鸣中升了天,而秦惠文王也在咸阳王宫里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王气压制成功了,秦国获得了巴蜀的稳定。但宝剑镇住了龙气,而成都却像一条被钉住一只脚的龙,空有腾云驾雾的本领,也只能老老实实地潜于地下等待时机,这是怎样的一种无奈呀!

因此,成都的中轴沿着西北到东南,使成都与其龙脉所在的九顶山的走势垂直,从而堵住了来自九顶山的能量。九顶山的气脉能通行到成都,却不能穿越成都,而是在成都汇集,使成都也成为一个能量沉积地,这样就使成都能更好地吸收来自龙首即九顶山的能量,自然千年以来,成都可以位居全国大城市之列而不改名,不迁址了!再由此,开造两条人工河(府河、南河),界住西北而来的气场,使整个气围绕着成都城区回旋。到了民国时期,省主席杨森开始根据风水格局修建东大街。由此拉开了成都乃至全国都知名的春熙路商圈便慢慢形成。

我们通过上面的卫星地图,可以看出来成都的城市格局和道路,基本上都是从西北向东南的街道。通过两条人工河流(府河及南河在合江亭汇成锦江)而界气。整个九顶山的脉气通过成都的城市镇下来,更是被两条河流锁住气口。造就了盐市口和春熙路商圈。为什么不是更靠近河边的区域呢?因为河边锁气太过,气过旺极,便不是太好的气场所。而春熙路通过整个城市的西北来气,由总府路及东大街引向东南,由南北向的红星路界住,这一区域的气场相对较中和,气场的阴阳平衡,造就了这个百亿商圈的形成。

成都的城市格局,需要扩大,不仅仅需要城市东南这一块区域。由此,在年开始,拉开了打通成都城市中轴线的序幕,人民路的开工,让成都从此开始跨入一个新的历史进程。

而这一条城市中轴线,由人民北路,人民中路,人民南路,天府大道组成,北接德阳,南接眉山,总长80公里的中轴线慢慢形成。成都由此,也会名副其实的国家中心城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成都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看成都风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