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县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共学回顾乡村发展中的主体参与和组织化
TUhjnbcbe - 2021/8/3 20:07:00

01

背景

5月22日-23日,由成都农禾之家公益发展中心主办,成都市慈善总会支持的-成都市社会组织发展基金项目“禾力天府乡村人才培育计划”第1次培训正式启动。通过前期2个月的招募报名与意向访谈,最终确定了16位3期禾力天府共学伙伴,他们分别来自于成都市及周边城市的不同乡村或涉农社区。本次培训也有8位伙伴参与旁听。

图:禾力天府3期学员合影

禾力天府3期秉承了前2届“理念引导+方法实践+共学网络”的培育模式,继续支持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民的乡村社区工作者们。

培训的启动仪式上,北京农禾之家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成都农禾之家公益发展中心理事同时也是禾力计划的发起人杨团老师发表了培训寄语:

“参加禾力天府3期的伙伴们大家好,我是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理事长杨团,禾力天府是成都农禾培育人才的项目,也是北京农禾自年举办的禾力计划在四川的延伸,那什么是禾力计划呢,就是培育咱们在乡村骨干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团队的计划,禾力计划的培养目标是乡村社区工作者,什么是乡村社区工作者呢?就是为农民共富和乡村的综合发展,既能自己埋头苦干,又能带头让大家一起干的村镇人才,我们简称为“禾力乡工”,可以说,禾力乡工是农村工作中懂农村,有意愿,有理念,有方法,会工作的本土人才,农禾之家培育禾力乡工就是努力以人才振兴去撬动,助力、贯通乡村五大振兴,让人才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的动力,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现在形式逼人,我们至少要做到十年树人,农禾之家禾力计划执行十年来,在全国的乡村已经播下了数百上千颗种子,有一批种子已经长成参天大树,希望咱们天府3期的种子学员们不负期望,努力在这次培训中深入的吸收营养,结业以后回到你们的家乡,学以致用,发挥你们全部的热和光,谢谢大家!

视频:杨团老师寄语禾力天府3期学员

02

《乡村振兴促进法》*策共读

本次培训是3期学员参与的第一次共学课堂。22日上午,四川海惠助贫服务中心主任陈太勇带领学员们共读了《乡村振兴促进法》,并以个人的乡村成长经历、工作经历,以丰富幽默的故事案例给予启发,带领学员共同依据*策方向分享了自身的乡村发展工作中的感受、问题、以及想法。

图:陈太勇老师带领共读《乡村振兴促进法》

03

谁是乡村发展的主体?

《乡村振兴促进法》给予了乡村基层工作人员以*策方向的引领和指导,22日下午的讨论中,在农禾之家协作者罗婷婷的带领下,学员们沿着*策方向继续深入的探讨了乡村发展中的“主体”人群。讨论过程中,大家对于“我眼中的乡村振兴”做了场景的畅想与演绎,“干净、宜居、生态、老有所为老有所依、传统文化复兴、有活力、产村一体、生活宽裕、邻里互助、家门口就业、减少三留守人群问题”成为大家提到的高频词汇。

图:“我眼中的乡村振兴”

基于对于乡村振兴未来的畅想,学员们共同贡献了一幅乡村振兴的场景畅想,围绕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氛围、生活、产业等维度进行了完整的演绎和设想。并且认为其中的关键要素就是“人”,也就是“村民”群体。

在实务案例的讨论中,学员们分组探讨了一些实际案例中的问题,“吃力不讨好的搬迁移民工程”案例讨论中,学员们发现任何项目的实施都尊重村民意愿,设计师应该具备“当地的参与性”,与百姓建立关系,融入其生活日常,基层工作人员在*策的推行中应当与村民建立合理的沟通机制。

“沙湾村的发展是谁的?”案例讨论中,学员们认为导致沙湾村草莓卖不出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缺乏集体经济组织、缺乏集体经营的技术、质量、销售渠道等;书记与村民的沟通渠道不畅通,至上而下的方式导致没有从村民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问题,缺乏农业技术专家或资源的支持,也没有明确的以村民为基础的“需求定位”。

通过案例的共同讨论过程,学员们梳理了在乡村发展工作中的一些基本原则:村民为主体的思考体系、尊重民俗,居民参与规划、建立与村民平等沟通的机制、培育能力合理引导村民的参与、了解实际经验等

图:协作者罗婷婷带领梳理原则

04

村民为主体的“参与”机制

明确乡村振兴中“人”的主体地位,是开展乡村发展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如何让“村民”成为主体,让村民成为参与乡村发展的主体人群,需要从理念到技术层面构建合理合情的参与机制。

“参与”是什么?我们看到的“参与”是否是真的“参与”?让村民成为主体的参与机制是什么样的参与机制?围绕着这些问题,农禾之家主任钟丹带领学员们共同探讨了参与的概念、参与的类型以及对于参与层次的识别,同时讨论了案例中村民的参与情况,分析了为何呈现不同参与层次的原因以启发学员们对于如何提升参与层次的思考。

讨论中,大家得出了关于“参与”的认知,高层次高水平的参与是具备这些特质的:参与者是了解事件的情况的,对参与行为有承诺以及履行承诺能力的,参与者会在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努力,有动力及责任的,参与者在全部项目过程中都是有投入的,同时具备决策权和选择权的,参与是尊重每个人(尤其是村民)的知识经验,没有“鄙视链”的,参与过程是权力分配及民主的过程,参与行为最终是可以推进自我组织及自立的。

图:对于“参与”的讨论

提升了对于高层次参与水平的理解,学员们也分享了自己工作过程出现的低水平参与层次的案例以及原因,相互之间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对于参与层次的识别让大家更加认识了何为真正的参与,真正的参与背后所遵循的价值观是什么样的。学员们继续在此基础上梳理出了参与水平不同的一些影响原因:意识主动性、贡献度、知情程度、自己的事情、能力的成长、投入度、努力程度、决策权、能力、表达的途径,这些影响原因也成为大家在今后乡村工作开展中村民参与的指导要素。

图:参与的层次阶梯与影响因素

05

合作与组织化

参与的最高层次是“自主动员”直至组织化,乡村合作组织、乡村社区自组织的培育就是从低层次的参与到高层次参与水平的进阶过程。

讲师张志辉结合自身10余年的参与式农村项目工作经验,以“乡村振兴中的合作与组织化”为主题,带领学员通过团队游戏体验了“合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共同梳理了中国乡村合作组织的演进与发展历史,从市场经济和乡村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了为何中国的小农户需要“互助合作”的概念,同时通过实务案例分享了培育合作组织的过程与避坑指南。

图:张志辉老师讲解“乡村振兴与合作”

首先,张老师带领梳理了乡村合作组织的演进历史,从年到年的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时期,从年到年的人民公社时期,到协会引领的时期,直至年合作社法颁布时期。而合作社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类型:如以文艺和社区活动为切入点的乡村建设与服务模式、以产业为主的合作社发展、以资金互助为主的时期(小额信贷)、综合型合作社、合作联社的发展时期。

全球化进行与市场经济的加快,使得小农户参与市场的能力越来越弱,小农户的联合和合作,“社区资本”的开拓就变得尤为必要。

张老师结合自身多年的参与式农村发展经验分享了合作社培育案例,从“社区评估和产业选择”、以“需求为导向定位产业”、“产业培育与发展”、“培育市场与合作社建设”等维度进行了剖析。又以“妇女增能与妇女组织建设”案例带领学员们共同回顾了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妇女组织培育与增能的建设过程。

案例讨论完毕后,学员们梳理了自身所在村落的乡村振兴可能的参与主体并做了完整的分享。

06

乡村振兴与集体经济

从村民的高层次参与到形成稳定的组织,再到发展集体经济,是乡村发展工作中以人为主体的培育逻辑。兔王扶贫研究中心主任张书平老师以“乡村振兴与集体经济”为主体将“合作组织化”的意义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

“问题清单”。学员们首先提出了在集体经济的发展中各自的问题清单:如何带动产业发展?身处农村基层,如何调动群众积极性参与到发展中?乡村中的旅游资源,自然资源怎么整合?社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实际可发挥的作用等。张老师结合自身多年农村企业发展经验,以幽默诙谐的案例对对问题清单做了深度的回应。

图:张书平老师讲解“乡村振兴与集体经济”

张老师围绕“乡村振兴的前世今生”、“乡村振兴振兴什么”、“谁来振兴”、“集体经济的功能和作用”、“共富目标实现的抓手”、“集体经济怎么搞”等内容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探讨。

07

共学实践基地路演

经过2天的共学历程,学员们对于乡村振兴的*策条例有了了解,对于乡村振兴未来发展有了基本的畅想,对于乡村发展中的村民主体、村民的参与、合作和组织的重要性、以及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等有了深度感受和认知。

后期的共学课程,我们将进入村庄带领学员从村庄资源、生活、文化、历史故事等角度探索村庄工作的手法和技巧。

为了获得共学实践基地的选取机会,学员们各自准备了“有故事讲故事”的村庄介绍与路演活动。来自于17个村的学员们演绎了各自的村庄故事:

1.蒲江县洪福村

“幺妹儿灯”的缘起与如今的文化演变

2.新都区柳泉村

“美丽生态自然村”

3.金堂县大桥村

“蚕丝文化与蜀葵产业”

4.金堂县金福村

资源很多的金福村

5.龙泉驿区聚和社区

“水果丰盛的聚和社区”

6.龙泉驿区顶佛寺村

“曾经真的有一座庙”的顶佛寺村

7.简阳金鱼池村

“像新生婴儿一样的金鱼池村”

8.蒲江县箭塔村

“有一座蛮塔子的箭塔村”

9.崇州青柳村

凝聚力很强的青柳村

10.大邑县新民村

中国道教发源地,新民学堂

11.崇州黄鹤村

有“望儿楼”故事的黄鹤村

12.新都天星村

希望能够发展起来的天星村

13.龙泉青龙村

“左青龙右白虎”的那个青龙村

14.绵竹两河口村

“两条河汇聚而成的两河口村”

15.大邑县飞水村

西岭雪山下有瀑布的飞水村

16.郫都区青杠树村

拥有完善志愿者体系的青杠树村

17.都江堰青城山

贫富差距很大的青城山

经过路演和共同推选,最终确定了“大邑县飞水村“、“新都区天星村“为后期的共学实践基地,也圆满结束了本次为期2天的学习之旅,期待我们未来几个月发生在村里的共学故事。

编辑:钟丹

摄影:付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共学回顾乡村发展中的主体参与和组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