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位于南半球,四面环海,有着天然优势的地理位置,许多其他大陆上常见的物种和病菌在澳新都十分罕见。但也正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在外来生物危害面前,澳新生态系统有时显得有些脆弱。一些带有破坏性的入侵物种,会对澳新的生物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给澳新畜牧业带来不小的挑战。
一、口蹄疫——近在咫尺
口蹄疫是世界上最具威胁的牲畜疾病之一,已经肆虐全球很多地方,一旦传入必将给当地畜牧业带来重大影响。当印尼大规模爆发口蹄疫后,其邻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提高了警惕,两国采取了史上最强大的防疫措施,澳大利亚有关方面也在向印尼提供帮助,严防口蹄疫入境。
但澳大利亚受到的口蹄疫威胁比想象中更严重,农业部长MurrayWatt表示,澳大利亚境内已经发现了口蹄疫,一名印尼返澳旅客未申报的牛肉产品中发现了口蹄疫病毒,虽然没有传染性但也让不少人心中一惊。虽然这些病毒都没有传播,但是也证明了口蹄疫对澳洲入侵性可能大大增加。
由于在机场检测出了口蹄疫病毒碎片,澳洲机场的边境安全人员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新权力,他们将对旅客实施更为严格的检查,以防口蹄疫传入澳洲。生物安全官员可以要求旅客使用清洁脚垫,甚至上交他们的鞋子。并且,所有返回澳大利亚的旅客——尤其是从印尼返回的旅客,都需要如实申报是否曾接近农场或动物,一旦发现虚假申报将受到严厉的处罚。联邦农业部长MurrayWatt说,加强这些权力是“澳洲历史上最强有力的生物安全对策”的一部分。
新西兰离印尼要远一些,也没有印尼直飞新西兰的航班,但生物安全部门正在对从那里来的人采取措施,所有从印尼发往新西兰的邮件和货物都将受到严格检查。所有来自印尼的旅行者将不被允许携带肉类产品入境,还用了消毒垫来帮助清洁旅行者的鞋子。
新西兰入境管理部门不只是对印尼旅客严阵以待,还对其他有口蹄疫的国家如中国的旅客严加防范,以控制任何口蹄疫传入的风险。
二、地上兔、天空兔——铺天盖地
可爱的兔子如果数量太多,则过犹不及。野兔在澳大利亚长期泛滥成灾,数量一度飙升到亿只。数量如此庞大的兔子,消耗了当地大量的草,威胁着当地的其他本土动物以及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在其他大陆人畜无害的兔子一跃成了当地人的心腹大患。在经过近百年的人兔大战后,目前澳大利亚野兔数量在6亿只左右,如放松警惕,仍会出现数量暴增的情况。
新西兰同病相怜。更严重的是,不光是地上的“兔满为患”,“天空兔”也让人心烦不已。所谓的“天空兔”就是指加拿大鹅,现已变成泛滥成灾的物种。加拿大鹅特别能吃,啃食大面积植被,排泄量也特别大,每天的粪量超过了2公斤,严重污染了当地土壤及水质,给新西兰农民造成了极大困扰。
三、气候变化——还要管牛打嗝放屁
为了减缓全球变暖、构建可持续未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毫无疑问是首要目标。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0%来自于畜牧业生产,而在畜牧业发达的澳大利亚,其牲畜通过打嗝、放屁排放的甲烷约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0%。
新西兰政府还宣布拟对国内牧场征收碳税(俗称“打嗝税”),该提议将使新西兰这个农业出口大国成为首个让农民为牲畜碳排放支付费用的国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也没少动脑筋。一家名为CH4Global的澳大利亚公司希望通过改善牛的饮食结构,减少牛屁中的温室气体含量,他们的核心产品是一种特殊的海藻补充剂。这种海藻补充剂可以用作牛的饲料补充剂。生产过程中,他们会对一种非常特殊的红海藻进行改造。将改造过后的海藻制成补充剂喂给奶牛后,可以减少90%牛屁和打嗝的甲烷排放,同时还可以提高饲料转化率。
为了解决“奶牛打嗝排放甲烷”的问题,美国农业巨头嘉吉公司和英国的初创企业ZELP合作,开发出一种可覆盖奶牛鼻孔的口罩。这种装置可过滤甲烷,并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
四、全球消费——前景不容乐观
受地缘政治冲突、极端天气、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导致许多国家食品价格飙升,加剧公共债务负担,全球农业及粮食体系亦受到冲击,几十个国家面临不稳定状态,数百万人陷入贫困和饥饿。
据伦敦路透社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全英国有近半数的人口正在改变他们的消费习惯,以减轻因通胀带来的生活压力。据食品保障计划RedTractor和民意调查公司YouGov的研究发现:46%的人正在改变他们的购买习惯,其中30%的人减少购买肉类制品,另有13%的人减少购买水果和蔬菜!
据央视新闻报道,土耳其的通货膨胀率接近80%,是世界上通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物价暴涨,对于土耳其普通百姓来说,吃肉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肉铺老板告诉记者,过去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肉价涨幅达到%,肉类销量也出现下滑。一位土耳其民众对记者说:“肉的味道很好,但是我们买不起。”
澳新畜牧业高度依赖海外市场。但如今全球普遍下降的消费能力,恐怕让澳新肉类出口商们变得没那么乐观。
写在最后
走出疫情困扰的中国,经济也已经作别二季度的阵痛,迎来下半年的加速发展。中国对于海外肉类消费需求也将回升。
也许澳新肉类出口商应该多考虑一下中国市场?
部分信息来源:央视新闻、新西兰天维网、新西兰中文先驱、每日食品、脑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