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考验,成都不断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在现有家核酸实验室的基础上,通过增配方舱实验室等方式,进一步扩充全市核酸检测产能效率,目前全市核酸检测能力提升至万份/日以上。而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在每一份检测报告的背后,是无数检验人员夜以继日的艰辛努力。
什么是方舱实验室?里面有什么“黑科技”?日前,在做好严密防护措施的情形下,小锦实地探访医院的新都区城市核酸检测基地方舱实验室,体验了一场无声的“疫”线守护。
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战时”每天可检测3万管
基地的方舱实验室,医院的东面围墙下,外围用隔离栏与门诊楼、住院楼隔开,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穿上全副武装的防护服,记者走进方舱实验室,映入眼帘的是14台96通道全自动核酸提取仪、16台96通道全自动PCR扩增仪整齐划一地排列着,昼夜不停地运转,样本接收、试剂准备、核酸提取、核酸扩增、结果录入、报告审核……每个流程数名检验人员,在岗位上各司其职,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和病毒争分夺秒。
▲检验人员正在为接收的核酸标本转运箱消毒
“方舱检测能力‘平时’每天1万管,‘战时’大规模核酸检测每天需要达到3万管,也就是检测大概30万人次。”方舱实验室负责人黄华翠说。
城市核酸检测基地建设是政府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检测需求、快速大幅提升检测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新都区“城市核酸检测基地”医院,年3月由成都市卫健委验收合格并正式投入使用。
科技助力高效有秘诀检测结果自动上传
据黄华翠介绍,医院目前使用的全自动核酸提取仪等设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检测自动性和效率。“不仅如此,信息技术应用到核酸检测中也起到了省人力省时间的良好效果,尤其是四川省的核酸检测程序,实现了从标本采样信息到检测报告信息的无缝对接。”黄华翠介绍说,基地接收到标本的同时也对应地接收到被检者的信息,检测结果会自动上传到天府健康通平台,可以方便市民及时获取报告。
▲检验人员正在提取核酸样本
黄华翠说,医院检验科总共39人,一部分人要保障病患的常规检验检测需求,一部分人会被抽调到基地,要满足新都区大规模核酸采样的检测需求,医院自己的检验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好在在政府的主持下,新都区和绵阳市的同行34人前来支援,现在基地检验人员已经达到46人,可以实现三班倒了。
为了节约防护服有的同事不得不穿上尿不湿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基地工作量成倍增长,标本一批接一批不停地送进来,11月9日这天的检测量更是达到了四万多人次,是日常检测量的20多倍。
“支援人员到来之前,因为人手紧张,基地的同事几乎都是30—40岁,每天坚守10几个小时,甚至48小时连轴转不能打个盹;科室那边的同事下班后,会放弃休息时间主动来基地这边支援。”黄华翠说,方舱实验室分为五个区域,五个区域全是负压,空间狭小,空气单向流动。“我们穿的是防护服,N95口罩密闭性强,在负压空间中连续工作8小时,呼吸非常艰难。实验室是无菌空间,不能喝水、吃东西,也不能上厕所。标本多的时候,也根本没有时间上厕所,为了节约防护服,有的同事不得不穿上尿不湿。”
▲检验人员正在将核酸样本上机扩增
顿了顿黄华翠说,“医院为我们准备了盒饭,但是下午两三点吃午饭、晚上八九点钟吃晚饭是常态。上班前必须吃饭,但水千万不敢多喝,喝点水润着就行了,如果口渴只能克服,用意志力去克服。为了完成任务,必须克服困难。”黄华翠神情坚定道。
自11月6日新都区确诊首例本土病例以来,市民的核酸采样需求激增,很多人和车从四面八方涌来,医院周边的道路交通一度瘫痪。在政府的主持下,医院除了24小时开放北门采样点,还紧急增设香城体育中心核酸采样点,核酸标本潮水般地送进基地,基地的检测任务十分艰巨。“11月1日到10日,基地已检测新冠核酸标本18万余份,并做好日检3万份的准备。”黄华翠看着手里的统计报表告诉我们。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医院编辑曹劲松校对王戬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