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万斤成都新都火葱“出国”
这几日“中国大葱韩国进口量暴增%韩国人狂啃中国大葱”的话题成了网友讨论的热点。而漂洋过海的大葱里面,又怎么少得了咱们“成都造”的份儿呢?5月9日,记者在成都市新都区军屯镇东林村的田间地头看到,农田里一梗梗排列整齐、连绵成片的火葱长势喜人,一群头戴草帽、手拿铁铲的村民正忙碌地工作着,还没走近就闻到空气中飘荡着一股生葱的辣味。
村民们正在收割火葱
这幅热火朝天的景象,正是火葱收割准备送出国的画面。“我们合作社种的火葱每年出口量在吨(万斤)左右,通过经销商出口,销往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以及韩国等地。”成都市昊达农业专业合作社(后简称:合作社)负责人赖先明告诉记者。
军屯镇作为传统农业大镇,村民种植的农作物基本是以油菜、蒜苗、水稻等为主。为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年,军屯镇以党建引领为契机,引入了成都市昊达农业合作社。当地紧紧围绕“集体增收、农民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壮大产业新路径、新模式,通过引进专业合作社,采取“村集体组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火葱种植产业,打造“火葱种植基地”,建设集生产、仓储、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牌,用党建引领赋能特色产业发展,带动村民致富。
合作社的参与改变了村里的现状,合作社流转了村上多亩耕地用于火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村民们不仅每年可以拿到土地租金,还能在合作社劳动挣钱,一举两得。以前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不少村民在合作社的带领下也种上了火葱。“我们会教村民种植火葱的技术,他们自己种植的火葱成熟后,我们合作社会全部收购过来。”赖先明表示。
每年4月中旬到5月初,合作社田地里就会有数百人同时收割火葱,景象特别壮观。“按天算的工资是元,计件的一天最多可以挣到元。”赖先明对于村民们能通过火葱增加收入也十分高兴。除了通过劳动增加村民的收入以外,赖先明每年还会给流转土地的村民额外分红。虽然金额不多,但是村民拿到分红格外高兴。“现在我们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还能在合作社务工,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了。”村民黄祖清笑呵呵地说。
除了村民采收外,军屯镇还组织党员志愿者在农忙时帮助合作社进行采收。“合作社带动了我们本地村民在家门口发家致富,同时,有效利用了村上闲置的耕地资源,实现了村民与合作社的双赢局面,也达到了我们引入合作社的初衷。”东林村党委副书记(驻村选调生)蔡嘉宝说道。
(新都区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