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乏民族英雄,无论是宋朝的岳飞文天祥,还是后来的戚继光和郑成功,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中国近代史上,最具战斗力的无非川军、桂军和湘军三军,而其中以川军为首。
在如今的和平年代,笔者带您更深入的认识两位忠勇卫国的四川将军,在享受如今美好生活的今天,缅怀为了中华民族自由民主而浴血战场的革命先烈。
要了解川军的能征善战,还要了解四川这个“特殊”的地方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了,证诸历史,非为无因。辛亥革命的先声,即为四川保路运动,此先天下而乱;两汉之间、五代十国、明末清初等历代王朝统一过程中,四川也均是押后平定的地区,此后天下而治。
从秦朝开始,四川共爆发地方官员或武将、农民起义数百次,建立14次政权,地形成为四川形成割据的主因。元朝统治者对四川用了一招“锁喉”,将四川的咽喉要道汉中划给了陕西,没有了汉中的四川像被卡住了脖子,即使形成割据政权也难以扩张。
那么,为什么四川如此特殊?
四川在距今3.5万年至4万年前的晚期智人——“资阳人”开始出现文明,并形成了以三星堆文明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古蜀文明。秦王朝统治四川后,四川逐渐融入中原文化并成为中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在中国古史传说里占有重要地位。据中国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各种文献记载,约在公元前30世纪,华夏始祖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为妻,蜀山氏女生子高阳,便是名扬中华、迹遍海内的帝颛顼。
从秦朝统一中国开始,四川就开始频发发生造反事件几十次,农民起义几百次。累计到清朝在四川一共建立政权14次,这14次可以说是成功案例了。第一个成功的案例就是刘邦割据四川后逐步统一天下的。
还有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那个没啥事就给别人牌回血的主公也是在这里建立政权后才有能力和孙权和曹操三足鼎立了。
造成历史轮番割据的原因除了彪悍的民风之外,便是川地的富庶。天下的粮仓绝对不是闹着玩的,养个百万兵甲,自给自足根本不成问题。四川的地理环境属于盆地,北面依托于秦岭,东面依托于长江三峡,完完全全的是天然屏障保护着四川。
这种优越的地理环境,只要天下大乱之时割据一方守住两个咽喉要道之后,就没有办法打入四川腹地之内。要知道,古时候可没有飞机导弹。
抗战时期,四川人的贡献居首
抗日战争期间,四川出兵万,参加会战、战役28个,伤亡64万,其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位居全国之首。(注:此中川军仅指国民革命军中的四川籍将士,而并非真正意义的国民革命军四川地方军阀,抗战中从四川招募的士兵很多补充到了中央军等国民革命军主力军队中,而非国民革命军四川地方军阀。)
直到抗战胜利,四川的征兵(四川籍)额达到302万5千多人。
为完成抗战军用机场的修建,川人服工役的民工总数达300万以上;粮食是抗战的主要物质条件之一,而四川供给的粮食总数在8000万石以上,四川贡献于抗战的粮食占全国征粮总额的三分之一,而后“征购”与“征借”亦自四川始;此外各种捐税贡献,其最大的一部分也是为四川人民所负担......
仅从这些简略的统计,就可以知道四川人民为正面战场贡献了多少血肉、多少血汗、多少血泪!
“四川平均约14人中即有1人当兵,全国抗日军人每5人中即有1个四川兵。”省档案馆副研究馆员王晓春说,抗日各战区、各战场几乎都有川军参战,以致当时前线有“无川不成军”之说。
在这万川军之中,笔者今天重点给您介绍两位四川籍的将军。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他们不应被忘记。
滕县守护神——王铭章
王铭章(—),字之钟,汉族,四川省新都泰兴场人,民族抗日英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1军师师长。
早年参加保路运动和讨伐袁世凯战争,曾以其禀性正直、骁勇善战而享誉军旅。著名抗日将领。王铭章在台儿庄会战中,因誓死保卫滕县(今山东滕州)而牺牲殉国,为台儿庄大捷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是中国军方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高级将领之一。
王铭章坚守滕县四昼夜,为鲁南会战赢得了时间。敌人占领南城墙、突入东关后,王铭章在县城十字街口督战,他说:弟兄们,我们要坚持到最后一分钟,拼到最后一滴血!下午五点,王铭章及少数随从在西北角登上城墙继续督战,不行被敌枪扫射,弹洞穿透腹部,士兵们帮他绑紧绑腿,继续号召人作战,最后失血过多牺牲。
当时第五战区长官李宗仁高度评价王铭章:“若无滕县之死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
为此国民政府年4月6日追赠王铭章为陆军上将,当时汉口、重庆、成都均举行公祭。毛主席、王明、博古等人合写下一挽联:“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灵柩运往四川的时候,群众路祭络绎不绝,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赠“壮节殊勋”,国民党军事委员长赠“死重泰山”四字,表达对王铭章的追思。
重庆大学首任校长、军阀亦有气节——刘湘
刘湘(年-年),又名元勋,字甫澄,法号玉宪,汉族,生于年7月1日,四川成都大邑人,民国时期的四川军阀,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四川省主席。年,重庆大学成立,其为第一任校长,并且为重庆大学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卢沟桥事变后,刘湘出川抗战,年因病在汉口去世,逝前留有遗嘱:“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在国民政府会上,刘湘宣布:四川抗战,四川可出兵30万,供给壮丁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充分说明他和川军民抗战的决心。
当时刘湘正在患病,众多士绅、谋士、川中父老都苦劝他不要率军出征,但刘湘执意抱病亲率首批十万川军出川抗日,说是要以血战一赎川军二十年内战的罪过、洗刷川军“打内战”的恶名。年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令川军各部组成第二路预备军,以刘湘为总司令、邓锡侯为副总司令,下辖两个纵队。从9月7日起,川军分别从川北和川东开赴抗日前线。
同年10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任刘湘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负责督师抗战。
大家都知道,川军在当时就是杂牌军,装备武器都是很差,可刘湘抗战的决心,毋庸置疑。这样一位在国破家亡时候能勇敢站出来,和政府评理,是需要多大的毅力!
可怜热血四川男儿,牺牲居全国之首。
和平年代,他们不该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