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康丹
统筹:罗提
深圳企业来成都建厂,背后还有故事。
这家新都区成功招引的微网优联智能工厂,以工业4.0为标准,采用信息化建设、自动化生产和数字化管理,实现每小时出货台,月产值超过3个亿。
这是上一期我们讲述的深圳企业在成都新都区的建厂故事。(详情请见:深圳企业,正在奔赴成都建设智慧工厂)
微网优联是一家对WiFi6技术进行深度研发的科技公司,WIFI6路由器是其主力产品。它强制造,更重研发,甚至和电子科大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发射频前端芯片模组。
科技创新意味着高投入,微网优联拥有自己的研发机制,其对技术的投入创新不但没有成为运营的包袱,反而将研发与制造紧密联动、与市场高度结合、与业务规模相匹配,促成公司的超高速发展。落地新都6个月公司就实现投产,投产次月即上规,年产值已突破十亿元。
在城市发展以“亩产论英雄”的当下,单位面积产值高的企业发挥着更大的经济功效。微网优联不仅讲坪效,更考核人效和时效。
工厂一期占地面积仅1万多平米,单位面积产值超10万/平米;采用自动化生产,人均产出效率达到近万/人/年;单一大规模生产,每小时单位产出台。
成功招引后,为进一步鼓励企业做强做大,新都区给了微网优联充分的支持和帮扶,各级领导到微网优联调研时,提出企业要加大科研投入,加强智能制造。
一期生产场地受限,就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进一步提升和扩大产能;本地配套供应链不足,就积极招引相关配套供应链企业落地新都区,服务本地企业。
目前微网优联WiFi6生产研发总部基地项目二期已正式启动,占地亩的工业用地规划5年内实现产值亿,并将引入5家以上的配套供应商入驻,打造网通产业第二极。
微网优联二期项目设计图一家还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是如何借助科技创新,做到“寸土生寸金”的呢?
“软硬兼施”,做家居物联网入口
“芯片公司建毛坯房,微网优联做装修,将毛坯房变成精装房,让客户拎包入驻。”
谈及公司和芯片商的协作关系,微网优联成都研发总监程华灼这样说到。从芯片厂商手里拿到参考设计之后,终端厂商通常要进行整机软硬件的二次设计开发,才能将产品销售给客户。
早在三年前微网优联就与主流芯片厂商瑞昱达成深度合作,成为其全球三大IDH服务商之一,为品牌客户提供技术支持、售前售后服务和市场拓展。
瑞昱给到微网优联硬件参考设计和软件开发包,后者进行硬件再设计,并将自研软件泰山OS烧录到flash储存芯片上,制成PCBA板,再进行整机组装测试,才得到一款完整路由器。别小看这样的软硬件开发,通常是一家路由器厂商的竞争力所在。
PCBA板
万物互联时代,随着各类智能家居的入网,路由器已不再是简单的网络连接设备,而是一个承载流量入口、数据中心、控制中枢等多项功能的关键终端。微网优联不满足于只做硬件产品,而是“软硬兼施”,通过搭配系统控制平台,将路由器做成家庭物联网的入口。
泰山OS是微网优联自行开发的智能路由系统,主要解决不同类型、不同品牌的家用终端组网问题,保障入网后的数据安全。对用户来讲,使用的家用电器品牌多样,都可以用它来实现统一组网控制。
当然,要成功链接配对不同的家电品牌,在路由器市场没占据话语权很难做到。微网优联不直接面对C端销售,而是与运营商绑定合作,通过运营商的触角渗透万千家庭。
与同行相比,公司将研发与制造紧密联动,采用标准化设计规模化生产的方式,以标准PCBA板的设计,对应多个软件和外观,既缩短新品牌产品开发周期,又方便工厂进行标准化自动生产,同时还能匹配多个品牌商,借力合作方来做大市场规模。
微网优联新都工厂生产车间在这样的顶层设计思路下,微网优联布局“双城”战略发展路径,建立深圳、成都两大研发中心,共计余人的软硬件开发团队。
深圳研发中心主要展开新项目的开发,以及对行业前沿技术的研究,为研发成果提供技术依据;成都研发中心则专注于海内外客户的定制化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加大研究成果的转化。
成都的研发制造虽起步只有1年时间,但微网优联已投入不少。在新都智慧工厂建设上,公司采用行业顶尖的自动化机器,针对产品研发制定产线方案,让各个环节目标一致相互协调形成有机整体,实现产能最大化。
在成都研发中心实验室上,公司投入多万配置电子衰减器、示波仪、屏蔽箱、点温仪、流量测试仪等设备,帮助研发人员模拟产品使用场景进行测试,保证产品品质。
来蓉的一年时间里,微网优联在成都组建起80余人的成都研发团队。这些人有的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有的则是从深圳带回的高级工程师,他们多来自TP-LINK、华为等行业头部企业,在网通领域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扎实的技术基础。
公司通过以老带新的学徒制,盘活人才资源,激发人才活力,形成了稳定的老中青研发人才梯队。智能工厂里的员工也从最开始筹备的5人小组,迅速发展到近余人。
目前微网优联已获得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泰山OS智能路由系统累计获取软件著作权和发明专利共70余项。
正在产线上工作的机械臂
这些软硬件投入,为微网优联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研发实力,在网通行业里夺得一席之地。正当公司运行有序时,一条来自客户的反馈,突然让微网优联警惕起来。
市场反馈促进研发升级
从手机领域转型而来的微网优联很快在路由器市场站稳脚跟。但没过多久,公司便陆续收到客户反馈说路由器信号不好,穿墙能力比不上国外产品。
为了找到原因,微网优联拆了美国网件等多个国外品牌产品,发现对方路由器信号好是因为多加了几个信号放大器芯片。公司第一反应是购买,但在购买时又发现这类芯片市场近95%被美欧日厂商控制,国内产品质量差距明显,通常要从国外进口,这无疑要增加路由器的成本。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微网优联萌生出自研芯片模组的想法。相比保障机器整体性能的主芯片,信号放大器芯片模组更简单且风险可控。
用微网优联创始人陈涛的话来说,信号放大器芯片模组是一个加分项,做好了,可以增强产品信号优化用户体验;做砸了,也并不影响机子的原本性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站在更宏观的视野来看,中美贸易战背景给国内芯片供应造成很多不确定性,从长远角度考虑,趁机进入芯片模组的自研也是给微网优联未来铺路,避免日后潜在的断供风险。
笃定要干,但具体怎么做是个问题。微网优联没有芯片研发的专业人员,也无相关经验,如果完全自研成本太高。目前国产芯片设计上市企业在研发投入上最低也是上亿元。
如何用一种低成本的方法进行科技创新?微网优联遇到了中小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
机缘巧合下,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的程华灼通过校友关系,找到专门研究射频芯片前端模组的教授董元旦,后者当即指出这在技术上实现难度不大。
董元旦曾在美国高通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的射频模组研发经验,回国后在电子科技大学任教,主要从事用于5G、6G和智能家居等无线通信系统的天线、滤波器、射频前端模块芯片等相关研究。
微网优联公司算了笔账,如果与电子科技大学合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借助电子科技大学的技术积累、实验环境设备,以及博士研究生和专家导师团队等,前期只需投入万元便可开展芯片模组的研发,这比动不动就上亿元的自研成本低多了。
而在董元旦看来,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微网优联擅长的WiFi技术有交集,5G室外与WIFI室内的通信互补组合也愈发受行业重视,不管从专业领域上还是技术趋势上,都有合作价值。
双方一拍即合。微网优联聘任董元旦为首席科学家,与电子科技大学合建“微网优联—电子科技大学新一代全光网络(AON)通信技术联合实验室”,对产业链核心元器件的国产替代进行逆向开发研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微网优联和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实验室牌匾该实验室以董元旦为带头人,其他成员包括在光通信、智能制造和射频微波等领域具有多年专业经验的5名博士,同时配备硕士研究生20多人,主要在智能天线、FTTR、WiFi6射频前端芯片模组等方向开展技术研究。
其中高性能WiFi6射频前端芯片的研发项目,已全面展开,该项目的研发内容搭载在WIFI6和5G智能设备的射频前端芯片上,突破芯片研发、集成、封装等3项关键技术,并已成功申报了四川省科技厅技术攻关类项目。
除了建立电子科大联合实验室进行科研创新,微网优联还加强与第三方企业的合作,不仅与芯片商瑞昱深度合作,还与中国移动四川公司联合打造智慧工厂发力技术创新,旨在成为成都首个“5G+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该工厂通过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型技术,将整条产线乃至机器设备连接,实现整体制造从自动化向智能化升级。
微网优联智慧工厂信息化管理电子看板同时,公司还与紫光国微、九州科技等公司,围绕移动通信、物联网、智慧生活等领域,在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协同方面展开全面合作。
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样本
华为是全国科技创新企业标杆,任正非不惜高价搜罗全球顶尖科学家,进行基础领域前沿研究。但早年,他强调的却是“华为不需要科学家,华为需要工程商人”,更加重视工程方面的创新。
微网优联正如当年的华为,还处于要吃饱饭的生存阶段,做科技创新首先明确“两不”原则。
一是不做基础型创新。在“无人区”里,以华为为代表的龙头企业背负着基础性、原创性创新的使命,要做行业标准的引领,这不是中小企业可以承担的。
二是不脱离运营做创新。迫于生存压力,中小企业的钱要花在刀刃上,保证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自然期望研发投入带回收益,用利润增量再反哺技术研发,形成良性发展。
依靠三年上亿元的科研费用投入,通过招募行业顶尖人才,结合设计-研发-制造的良性有序协作,微网优联产值突飞猛进,营收从年的4亿,到年的13亿,再到年规划的25亿,微网优联走出了一条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探索之路。
中小企业做科技创新既要埋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在看清行业变化和市场需求后,抢先布局研发,让“企业命题,高校答卷”,联合高校科研资源开拓前沿研发,同时更加紧密地联系市场以确保其研发投入能顺利产业化,让科研成果走向市场。
当然,高端先进制造业的研发投入不仅体现在研发技术上,也在于打通技术研发和生产自动化之间的衔接,让技术提升生产效率,生产效率持续提升又反哺技术更新迭代,让生产和研发正向促进。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校企合作创新模式不仅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还有利于改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低的现状。
科技创新如登山,再高的山,也有山脚,就算登不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只要沿着山脚往上爬,也比徘徊不前站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