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年至年,德国建筑学家恩斯特柏石曼(ErnstBoerschmann)以东亚地区驻防旅建筑监察员的身份,被德国政府派遣到中国,在此期间他对中国古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年8月,时年33岁的柏石曼成为德国驻北京公使馆官方科学顾问,第二次来到中国进行全面考察,他耗时三年,走遍晚清中国的十二个行省,行程万里,拍摄了大量的中国古建筑与景观,此后根据这些照片,他陆续撰写多部相关著作,图游华夏网以其原版照片,按照拍摄地域与时间进行归集解读,与喜爱历史的读者朋友们共同研究。
第12篇行程
柏石曼将其三年的行程在当时的中国地图上逐一标明,从年秋到年,沿着直隶、山东、山西、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几乎走遍了中国。
本篇为年,柏石曼离开德阳、汉州来到了成都所拍摄的照片,上图为年的四川省地图局部。
一、成都城墙
1、柏石曼到达成都之后,登上了城楼,厚重的城墙上,路面的砖缝中,长起了青草,一条行人走过的小路蜿蜒向前。
2、城墙的另一侧,一棵大树上面的枝桠已经伸入墙内,远处的城楼巍峨,城楼旁边的墙垛旁,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男子扶墙远瞰。
二、成都文殊院
3、成都的文殊院,始建于隋朝,初为信相寺,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年间在原址重建为文殊院,柏石曼所拍摄的这张照片是文殊院的藏宝楼,从石柱旁的一个长衫男子可以看出,此楼的规模极为宏大。
三、成都青羊宫
4、柏石曼来到了有着“川西第一道观”之称的成都青羊宫,这座道观历史极为悠久,始建于周朝,初为青羊肆,唐朝时的唐僖宗为避黄巢起义之乱,曾将此观作为行宫,遂改名为青羊宫至今。照片中是青羊宫内的八卦亭。
四、武侯祠
5、成都武侯祠内的荷花池,武侯祠始建于三国蜀汉刘备时期的章武元年(公元年),祭祀着为蜀汉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6、柏石曼在武侯祠内拍摄,恰逢荷叶田田如盖,对面的回廊内,有三位男子正在赏景。
7、武侯祠建好之后的第3年,刘备去世,为了纪念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情义,这里又建成了汉昭烈庙祭祀刘备,此后,武侯祠便成为君臣合祀之祠。
五、杜公祠
8、柏石曼在照片的注释提到是成都的杜公祠,即杜甫草堂,唐肃宗乾元二年的公元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来到成都,次年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建茅屋而居,到宋代时始建祠庙祀杜甫,照片中的建筑为清朝修建,很多人看到柏石曼在拍摄,或在楼上倚栏,或在池上曲廊配合着镜头。
9、杜公祠内,一男子打坐在台阶上,祠庙的建筑在翠竹绿树之中,已无茅屋的模样,遥想一千二百多年前,杜甫举家在此,狼狈不堪,写下了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0、杜公祠内所供奉的杜甫神像。
六、新都县宝光寺
11、位于新都县的宝光寺,始建于隋代,初名大石寺,唐僖宗在四川避难期间,途经新都驻跸于此,遂改名为宝光寺,照片中的寺庙为清康熙年间重建,寺内隐约可见一座宝塔,那是一座十三层的舍利塔。
12、柏石曼进入宝光寺内,阳光透过,树影在寺内院墙上婆娑,宏伟的舍利塔高耸。
七、彭县境内
13、柏石曼拍摄的这张照片,官道上一座高大的牌坊,右侧的一座寺庙,有一座佛塔矗立,他在注释中写为:tienning宝塔,位于四川pengki县,笔者初步判断为彭县,期待熟悉此地的读者朋友们能指出具体地域。
八、大邑县境内
14、柏石曼从都江堰前往雅安途中,经过了大邑县龙凤场,这是他拍摄的的一座尖塔。
15、大邑县境内的一处三层古塔。
16、柏石曼在大邑县境内拍摄的另一处古塔,两张照片为同一处,拍摄视角不同。
九、其他地区
17、柏石曼在成都境内某处建筑内拍摄的木门,上面雕刻的图案吸引了他。
18、另一处建筑的木壁与窗棂。
19、这张照片目前网络上认为是崇州街子古镇字库塔,但是笔者通过现在的照片对比,塔的底部式样差异很大,而且柏石曼在原图中注释为:四川的太平场。而环成都有多处名为太平场的地名,具体是哪儿,则有待读者朋友们分析指正了。
柏石曼在灌县拍摄的照片极多,下一期《走进灌县》近期您的期待,另外本篇部分地区的照片是柏石曼从灌县往雅安途中所拍,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