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上一期“京华物语”栏目,我们选摘了美国著名汉学家韩书瑞(SusanNaquin)的代表作《北京:公共空间和城市生活(-)》,谈到明朝永乐皇帝建立北京城的过程,也明白了这座汇集开封、洛阳、长安、南京等城市特色的新都城恢弘气势的由来。
事实上,关于北京的建城史只是此书的开篇。在这部一千余页的巨著中,韩书瑞巨细无遗地讲述了明清两朝北京城从皇家到平民的政治、经济、宗教、娱乐,详述了不同身份等级的本地人和外地人在北京的生活状态,诚可谓一部了解明清北京生活史的百科全书。
在明朝,北京城就已经是人口过百万的大都市,这里生活着南来北往的商人、游客、信使、进京赶考的举子,五行八作,三六九等,应有尽有。本期“京华物语”栏目,我们从书中摘编了关于明清北京城几大上流阶层的分析,包括宫廷宦官、当地文人、旅居官员和会馆中人等等,活色生香地还原当时达官显贵们的生活。文章经出版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授权刊发。
《北京:公共空间和城市生活(-)》(美)韩书瑞著,孔祥文译,孙昉审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3月
撰文
韩书瑞
摘编
徐学勤
明代的北京比皇家的范围大得多。到年,这座城市至少有百万居民,也许更多,并且已经向城墙外扩展。来来往往的信使、官员、前来赶考的举子、商人和服务人员现在证明了北京是“五方之枢”的说法。一些居民已深深扎根于京畿地区,一些是新近定居的,而其他的则寄居于此。他们是如何使自己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部分,而且还把这座城市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呢?
原始资料难以复原居民的思想、感情和普通经验,但通过研究宗教活动留下的痕迹,总的来说我们可以了解赋予城市生活本质的有组织团体、圣会和社区。在本章和下一章中,我们将要研究这样的群体,把重点放在那些形成于寺院周边的群体,但尽可能把它们放在社会背景之下。要评估在这个家族和官僚之外区域的活力是可能的,这样能够更好地理解明代北京复杂而多变的公共生活。
我们从朝廷所创造的人工框架开始——公共的仪式生活和形成的团体,然后转向宫廷宦官、当地文人、旅居官员和商人的有组织的活动,最后是宗教社区。
官员
坊、县和府是明朝创立的治理北京城市百姓的自然和官方记录用语,但没有反映出先前存在的社会关系。然而,当地百姓对这些单位赋予了意义和反响,影响了城市身份的轮廓,并且没有对此理解就讨论城市生活是有困难的。为了剖析这些层状的行政单位,我们必须从上至下开始介绍。
这座城市的名字是帝国的一个提示:京师,“我们的首都”。有时,还使用京都或京城,但并非正式的。按照普通的说法,北京又称作“都城”(首都的城市),它的居民是“都人”(首都的人民)。(与中文相比,英文词典有关首都城市的词条是相对贫乏的)不仅是名字、皇帝的存在和皇家的范围标志着北京是一个首都,而且一个巨大帝国的神经中枢需要大量的自然建筑物:宫殿南面的内阁建筑群、国子监和贡院、观象台、造币厂、谷仓和军营。许多城市居民的劳作生活发生在这些建筑物中,并且与国家事务相关。世俗的礼仪,如与考试共同进行的仪式在郊区的神坛举行,提醒着居民和游人,它们是这个更广泛政治单位的一部分。在明朝的历史中,首都的这些生活方面是司空见惯的,在此不需要予以特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