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王莽皇家老舅的逆袭和玩砸之路
TUhjnbcbe - 2023/7/18 20:42:00
彭洋挂号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21/9213034.html
王莽画像,图片来自网络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是白居易对王莽的评价。也是历代以来点击率最高的一段评论。

把王莽和周公作为两极对比,大气泡不得不感叹,老白你太狠了,锐笔如刀,一下子就把王莽社死了。一想起历史的虚伪者,王莽就首当其冲。不过,老白也只是沿袭前人的评价而已,王莽死后几十年,班固在《东都赋》评说道,“王莽作逆,汉祚中缺,天人致诛,六合相灭。”汉书中对王莽的评传虽然有三大章之巨,但处于西汉延伸的东汉,对这位掀起滔天巨浪的猛人,中规中矩的班固自然是相当的嫌恶。

到了明代,夏言虽然把王莽归结为社会的折腾者,但终究有一些客观的评价,把王莽与王安石归为一类,总体上说,算是失败的社会改革者。

现代的胡适在年和年分别写了《王莽》和《再说王莽》,为王莽作起了翻案文章,甚至说“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还没有公平的论定。”

翦伯赞认为“王莽不失为中国史上最有胆识的最聪明的一位政治家。”王莽改制“要将当时矛盾百出的社会经济制度加以改良”。——出自《中国史纲》

王莽被后世的主流史家嫌弃,讽刺,当着历史小丑一样,毕竟,他们的观点都离不开身份和研究环境的制约。为此,史学家吕思勉也给王莽抱不平,吕思勉认为凡是作伪之人,必然是有所图的,而王莽代汉称帝所图达到之后却并无改变,一生作为如一,又如何能称其为伪?更重要的是,王莽改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次重大转变,在西汉及以前,凡是谈论政治的人大多对社会现状进行攻击要求改革,至东汉及以后,玄学、佛学先后兴起,都强调适应社会,而不再追求改革。王莽的行事,诸如恢复井田等,其实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从先秦以来仁人志士的公意,无论成败,都应由抱有此类见解的人士共负,而不是王莽一人之责。

下面,作为大气泡的视角,今天八卦一下这位豪门寒士,皇帝老舅的逆袭和玩砸之路。

图片来自网络

苦哈哈的豪门寒士

公元前46年,世界同时发生两件事,西方,如日中天的凯撒大帝在罗马建立独裁统治,而东方持续一百五十六年的西汉迎来一个婴儿的诞生,他叫王莽。

王莽的身份并不简单,这也是他能够在西汉末年篡位成功的决定性要素。王莽的姑姑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同时也是汉成帝的生母,也就是说王莽其实是汉成帝的舅舅。

王莽出生在元帝时期,字巨君,东平陵(今山东济南东)人,此时的汉帝国已渐露日暮之相,赋役繁重,寇贼并起,元帝刘奭左支右绌,总算让帝国的马车勉强行驶,然而昭宣中兴的兴旺还是一去不复返了,王莽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他是汉元帝之后王政君的侄子,外戚王氏由于偶然机遇登上政治舞台,他的伯父就是以后权倾朝野的王凤,不过,王莽仍旧是一个并不引人注目的外戚,因为父亲哥哥早死,自己仅仅是皇后的侄子,没有多么异于常人的显贵,事实上是清贫低调的,除了在家读读书,注重自身修养和言行,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在一般人看来,这外戚的日子也委实难熬,但王莽还是熬过来了。

王莽年轻时候读书很用功,当时,在王氏家族中,只有“莽独孤贫,因折节为恭俭”,他师事陈参“勤身博学”,主攻的是儒家的《礼经》,所以他的行为都很谦逊有礼,一副彬彬有礼的风度。据说王莽的相貌其丑无比,大嘴叉,短下巴,金鱼眼,红眼珠,大嗓门,声音嘶哑,所以显得很低调,不过古人一切信息靠口口相传,也没有人拍照鉴定,加上王莽一死,在他相貌上落井下石也不足为怪。

后来王凤卧病在床,王莽一连几个月伺候他,寸步不离,比王凤的儿子还尽心,都说久病无孝子,就是这么演戏演几个月,也够难为这为王孝子的,可是王孝子还是踏踏实实地做了,最终打动了行将就木的伯父,在死前向太后推荐了王莽。这样,王莽先是做了黄门侍郎,之后又做了射声校尉。在三十岁那年,太后封王莽为新都侯,拜为光禄大夫、骑都尉,王莽三十岁就被封侯,还以光禄大夫的身份参与朝政,这是他在政治舞台上的第一次亮相。

客观地说,少时的王莽和成年后的王莽行为处事是严格按照儒家礼教的标准而来,世人多为诟病王莽逼死其子,但在王莽看来,其子杀人,是符合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这一条的,何况他儿子还不算是王子。当然,作为一个父亲,他无疑是冷血的。

王莽对待自己的儿子和侄儿也一视同仁,不仅供侄儿念书,还考虑到他的终身大事。把自己儿子和侄儿的终身大事放在同一天,就在婚礼最热闹的时候,家人来报告说太夫人生病,王莽赶紧离席服侍母亲用药,慈父孝子的形象深得人心。古人讲究伦理纲常,王莽这些名声对他以后登上政治的最高舞台不可或缺,按说这方面没什么可说的,借此来攻击别人演戏做作,不免有点吹毛求疵,在王莽倒台时刻,这么攻击王莽的人却为之不少,但不可否认的是,此时的王莽,在修身齐家方面,至少是领先许多人。

王莽踏上了政治舞台之前的许多事情,是环境和礼教的熏陶影响,自然而然地做的,硬说他虚伪未免牵强,在礼崩乐坏的西汉末年,外戚权臣无不耽于享乐,穷奢极侈,王莽能以道德修身,儒家立志,不是一般的志向和坚忍。然而,当开始踏上权力的阶梯,通向这个帝国的那个决策机构时,王莽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施用铁的手腕,扶植亲信,排除异己,这是每一个政治家的惯常做法。而唯一不同的是,王莽做得更漂亮,手腕更高超,所以,王莽的夺权之路,看起来春风和煦,水到渠成。这也是日后为正直饱学之士所不齿的,所以攻击王莽矫情虚饰,沽名钓誉之言不断,这些评价着实好玩,其实一切玩弄权术的政治家都是这么干的,岂止是王莽。

图片来自网络

老舅的开挂之路

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王莽因为个人的良好声誉,被举荐为大司马,此时他刚满三十八岁,他的前面似乎是一马平川的政治坦途,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但王莽还是秉持着自己一贯风度,竭力克制自己的欲望,毫不松懈。形象工程一刻也不放松。

他招聘贤良方正做下属,皇上赏赐的邑钱全拿来犒劳士人,出手很大。而自己却一分钱掰成两瓣花,崇尚节俭,连老婆都穿得破破烂烂的,这要在当今,也算是新闻的典型人物,让他参加美国大选,选票也不会比拜登少。

王莽辅政一年多,那位宠幸赵飞燕姐妹的成帝终于死了,据说就是死在女人身上,与他相对照的是王莽的朴素敬业,扎扎实实做好自己道德行动方面的工作,此时的王莽更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偶像级人物,俗话说树大招风,成帝一死后,哀帝即位,皇太后升级太皇太后,哀帝祖母傅氏和母亲王氏各有一帮亲戚,两家为争夺朝廷的权力争锋相对,形势比人强,王莽只能以退为进,辞职回封地修身养性,但是声望和知名度在那摆着,注定让他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王莽在封国的三年,有不少官吏上书皇帝,为王莽喊冤叫屈。同时,各界贤良包括当时的名人周护、来崇等人在殿上往来穿梭,深情歌颂王莽的种种功德。按说这时的王莽已经下野,没人给他落井下石已经很不错了,居然有各界人士这么拥护和爱戴他,据说有上万人,此人的个人魅力真不是吹的。皇上见此情形,不得不征兆王莽回京。

过了一年,哀帝驾崩,无子,傅太皇太后、丁太后皆先此故去,太皇太后王政君当天驾往未央宫,收取皇帝的玉玺,派使者飞速传召王莽,并下诏尚书省,诸发兵符节,百官奏事,中黄门、期门兵皆为王莽掌握。王莽决定迎立元帝之孙、中山王刘纡为帝,是为平帝。虽说太后临朝称制,但毕竟妇道人家,此时的朝政大权实际掌握在大司马王莽手中。

外围既已扫清,便向最后的目标,皇权发动进攻。王莽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开始一系列有计划的行动。

第一步,先把女儿引进宫,立为皇后,以便控制平帝,不过平帝虽小,但已懂人事,知道王莽的动机,最终被王莽毒死。

第二步,迎立更好摆弄的两岁小毛孩子婴为帝,最后称摄(代行皇帝事)来强化自己的权力,镇服天下。

第三步,王莽明白,摄皇帝权再大也不能替代皇帝,说到底还是皇帝的办事员,皇帝成人后,他自然下岗。为了扫除最后一道障碍,王莽决定利用汉代风行的符瑞图谶,最终坐上皇帝的宝座。

图片来自网络

脑洞大开的构思

王莽通过不流血的政变,获得大汉的天下,取国号为新,意味一切都是新的开始,为政之初,为获得支持,他找来十一个辅政大臣,为配合天将降大任于斯,王莽宣称自己是黄帝的后代,显得出身更为显贵。这时,当年苦读周礼的理想有实现的条件,在王莽看来,西汉礼崩乐坏,政策废弛,百姓流离失所,主要原因政策制度不好,王莽认为一个崭新的制度,一定给新王朝带来不凡气象,在王莽心目中,周礼改制是他理想的参照标准,于是,一场后人称之为复古运动变革轰轰烈烈展开:

(1)“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

(2)改奴婢为“私属”,亦不得买卖。

(3)实行“五均六莞”,即在国都长安及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管理物价,征收商税,由政府经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泽税。

(4)改革币制。

(5)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改易官名、地名

(6)改变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的封号。

这些政策看起来很美,而且美极了,纵观几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没有哪个朝代的变革有这么生猛的举措,不光颠覆了西汉立国以来的许多制度,而且如今看来,似乎还带有天下大同,朴素社会主义意识的理想光辉!尤其第一项,更名天下田为王田,简直是乌托邦似的构想,户户有地种,人人有饭吃,多么美好的田园诗篇。可惜当时西汉的王公大臣,哪一个不是坐拥大片土地的既得利益者,而执行制度的人也是他们,这种自残行为不但没有可操作性,而且极其被大地主和王公显贵仇恨,而这些人,基本都属于新朝的上层机构。他们是皇权的重要支点,再宏大的理想,失去支点,也就无法落地。

对老百姓而言,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来得突然,一时也摸不透其中奥妙,分得的土地也不敢去耕作,因为赋税重;二是没有胆子去耕地,没有良好的执行机构负责此事,光靠行政法令是行不通的。

第二项制度说明王莽心目中对封建社会中不平等的现象有了充分认识,试图解决奴婢问题,改善他们悲惨的境遇,这点是值得称道的,但同第一条一样,这个制度触犯了富豪和当权者,基本上也通不过。

第三项制度中,王莽也不知不觉开创了早期信贷制度,这些超前的制度设计虽然用意很好,可惜一用就出乱子,市场惯有的次序变了,商品经济也随之凋零。

而第四项的改革币制看起来就四个字,其实执行起来,就更难办了,以小易大,以轻换重,固然轻便实用,但汉朝不比周代,五铢钱已经得到广泛实用,强制推行新币,也违反经济规律,所以不管王莽把政治强制强化到何等程度,依旧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想当然的改革措施终究得不到贯彻,不切实际的乱改还引起社会的混乱。

第五项和第六项,按儒家“名不正则言不顺”的说法,进行改名的工作,改名的对象包括官名、郡县名,甚至改到国外去。但这样做除了加重行政开支外,引起混乱,最后因匈奴、西域的反抗,兵连祸结,成为其政权覆亡原因之一。

通过以上几点改革看出,王莽身上儒家圣王心结很深,作为一个理想主义制度的设计者,而不是一个讲究实效,顺应时事的实用政治家,王莽迷信于制度的力量,试图以儒家的道德和礼教改良社会,成为一个崭新时代的桃源。

类似这样的构想,柏拉图只是空想过,傅立叶和欧文失败过,可惜过于超前,暂时还没有得到有力的验证,更不必说作为政权的基础来执行。

王莽为自己这种超前行为付出巨大的代价,就他个人而言,散尽家财,逼死儿子,让家属过清苦的日子,时刻按照道德标准来生活,也不损害别人利益,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做,就是神仙也会崩溃!他到底图个啥?可不得不说,他做到了,也获得巨大的威望,但是,这样的行为一旦推己及人,就只能让人敬而远之了,最终搭上自己和家属的性命!其实真要是自私一点来说,他何必寻求这样一条漫漫苦旅?所以注定王莽是个悲情的理想家!这比破产的欧文还要惨!

就社会而言,新朝为王莽这种史无前例的试验付出巨大代价,社会极度动荡,百姓流离,一片混乱,而老天爷似乎还不嫌乱,公元初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历史最严重的有旱、蝗、瘟疫、黄河决口改道等,灾区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如此乱象就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都无法安然度过,何况发生在这样一个剧烈变革的动荡时代,而国库早已耗费殆尽之时!

最终,改革是失败了,而失败的后果就是社会危机爆发,各路心怀不同动机的造反者纷纷起兵,有赤眉、绿林的农民,也有刘秀刘玄这样的地主。

帝国血色。图片来自网络

让子弹飞一阵子,不好,我中枪了。

地皇三年(公元22),王莽派太师王匡和更始将军廉丹率大军讨伐赤眉军,在成昌被赤眉打败。次年,派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发州郡兵42万,包围绿林军于昆阳(今河南叶县),又遭到绿林军内外夹击,全军覆没。

事已至此,也没有回头路了,虽然王莽信奉道德儒家,希望设计一个符合孔孟之道的大同社会,可是一旦失去权力基础,墙倒众人推的原理就得到验证,一些三山五岳之人纷纷出动,乘乱都想分一杯胜利者的羹,长安城一片混乱,代表大地主利益的更始军经过一番内部整合直扑长安,王莽没有办法,把长安的囚徒都利用上了,把武器发给他们,并杀了猪,与囚犯一起歃血为盟:“如果反叛新莽皇室,土地社鬼会惩罚你的!”由新任命的更始将军史湛带领出城,去抵挡那批自封的“汉”将军们,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如果相信这些囚犯,连武王伐纣估计都泡汤,王莽看了无数遍周礼,却没有看到周王朝如何利用囚犯的倒戈而灭掉纣王。

那些刚放出牢门的囚犯不是傻子,不会为失败者卖命的,所以一出渭河桥,就一哄而散,史湛只能独自一人返回长安城。

这时城外打着汉旗号的将军们,带着手下到处抢劫,而长安城里的市民,为了自保,索性也跟着乱兵一道去攻打皇宫,反正中国历史上从不缺落井下石的投机者。

王莽被逼得东躲西藏,无奈地用孔子的语气叹道:“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可是就算是孔孟再生,也阻挡不了烈火与各怀心思的乱兵们。

最后他索性不跑了,坐在未央宫沧池中的渐台上,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让他感到一丝安慰的是,王莽所信任的大臣也是力战而死,倒是一片忠心,这时乱兵已团团围住渐台,台上王邑等人用弓箭与乱兵对射,到箭矢射尽时,双方就开始肉搏作战。王邑父子和王巡、苗诉、唐尊、王盛全都格斗而死。而那个拼死保驾的王盛,就是十多年前,假托谶言推戴王莽为皇帝时,一起侥幸被拉入功臣行列的在长安市场上卖烧饼的那个王盛,以死相报王莽,也实在是够意思了。

就在王莽呆呆地看着自己的手下一个个死尽之时,长安一个叫杜吴的商人抢先一步,一刀剌死这个新朝的第一任兼最后一任皇帝。校尉东海公宾,倒是一个懂得如何领功的内行,快速抢上前去,用刀割下王莽的脑袋,然后一溜小跑地带着王莽的头颅报功去了。

事实证明,不管社会有多乱,商人总是先动手,而抢到自己最大的那份利益的往往是不动声色的野心家。所以也启示人们这样一个道理,一切理想主义者,既要警惕商人,更要警惕身边的那些小人!余下的人楞了半天,才明白过来,于是你一刀我一刀地割了王莽的尸身,甚至不忘用刀招呼身边的伙伴。十几个人为了分尸而挂了,上一回享受这个待遇的,还是西楚霸王。当地不明真相的群众纷纷围观,个别喜好表现的群众拿起王莽的首级又是摔又是打的,甚至有人切下王莽的舌头吃了下去,仿佛会延年益寿,腰不酸,腿也不抽筋一样。

当然,就在王莽死后,有数千他的忠实粉丝自杀,这在中国历史也是非常罕见的,何况是死后名声这么坏的人!与之相比的大概算田横五百士了,假如王莽泉下有知,应当感到欣慰了,可以说,这几千人用自己的生命与热血为王莽作出一种评价。这种人格魅力,在历史长河中是非常罕见的。而刘家的天下为何就不能由王家坐,所谓篡位之说,无非是封建正统理论的思想在作怪。哪一个篡位者有这么多信徒和粉丝心甘情愿为他而死?纵横五千年,又有几个人享受这样的待遇?

历来的改革家,把社会做为图纸来设计,拿百姓当做理想的试验品,纵横捭阖,激荡时代,成为风云人物,可是改革家的生命个体往往很脆弱,战国时商鞅改革成功,富国强兵,使秦一跃成为最有攻击力的大国,但商鞅让秦强盛却保护不了自己,最后遭车裂而死;王安石改革,宏伟蓝图之下,也遭到极力反对,加上用人不当,结果新法没持续多久就失败,不久郁郁而终;张居正苦心孤诣,为大明设计一条鞭法,最后劳累而死;而清代的谭嗣同,戊戌变法失败,更是慷慨就义。这些理想主义的改革家中,我觉得也要算上王莽。

不错,王莽一定有他虚伪性的一面,这是人性共有的缺陷,无法强求其完美。通向权力高峰的历朝历代无一没有这些虚伪的政客来实现的,王莽并没有安之若素地享受他的政治成果,而是大力推行他心目中的孔孟之梦,道德王国,礼仪天下,大同之道,这就够了。作为孔孟儒家的学徒,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几点,王莽一一实行,前两者做到了,后者没有成功,他忠实地将孔孟之道应用到国家事务和日常行为中,这是孔孟想做却毕生没有做成的事情,王莽作为孔孟的信奉者,设计出这么一个蓝图,直至为此破产,殉葬。应该说,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名学者,一个有悲悯情怀的儒家,作为一个空想的哲学家,他遭受的失败似乎是注定的,因为他想打碎的,是一个权力基础累积的金字塔,这种尝试的巨大危险他没有料到,也没有机会选择。

王莽五十一岁时当上摄政大臣,五十四岁登上皇帝宝座,六十八岁时被切成碎块而死。他所建立的“新”王朝,在中国历史上仅存在了十五年,历史上没有一个史家愿意为这个短命王朝撰写专门的国史。新莽王朝的历史是以《王莽传》的形式而列在《汉书》的末尾。

王莽之败,大气泡以为,简而言之是败于自我的政治洁癖与道德洁癖,前者理想主义先行,不顾历史现实,不顾世家大族与封建帝王的攻守同盟关系,他得罪了既得利益者,从而失去政治支点,很多政治理想偏离了现实。而刘秀吸取了王莽的教训,一旦碰上钉子只得向现实低头,显著标志是和世家大族结盟,从而维护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否则,他就是第二个王莽。而王莽的道德洁癖,为了维护自我的形象,过于极端地对待身边亲近的人,三个儿子因此被杀,且不论是否该杀,虎毒尚且不食子,这足够给了亲近他的人产生寒蝉效应,他日后势单力孤一点也不奇怪。但作为改变历史的人物,王莽是独一无二的,一个豪门寒士和现实的无形巨手扳手腕,他失败了,他也努力了。

一个豪门寒士,一个皇家老舅,一个超级梦想家,一个饱读经典的学者,一个并不算“伪”的政治家。就这样倒在自己的设计蓝图上。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莽皇家老舅的逆袭和玩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