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也需“小情调”
如果说地级文明城市是传播社会文明风尚的堡垒,那么县级文明城市则是散布于堡垒周边的一个个基点,在传递文明风尚过程中起着基础且重要的作用。在全国文明创建之风猛吹之际,县级文明城市异军突起,并涌现出张家港等一批创建成果不错的县级市,这印证着中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扩大化,以及创建层次深入化。县级文明城市遍地开花,中国社会文明大格局即将到来。
#160;
都说习惯成自然。当一个人把陋习当习惯,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错误,这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然而,一些县级城市居民的“习惯”,建立在当地生活大环境基础上:红绿灯设置不合理或者压根就没有红绿灯,人们很容易习惯于在马路上穿行;几十米甚至几百米找不到垃圾桶,人们很容易习惯于随手丢垃圾;没有相对完善的诚信体系,人们就很容易无视背信成本,习惯于打人情、法律擦边球。所以,市民的“旧习”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的“旧习”之上。
#160;
一般情况下,县级城市规模较小、城市化水平不高、财*收入也相对有限。于是,一些县级城市长期以来安于现状,在文明创建方面也仅限于走过场,或者小修小补,让生活秩序、文明意识的“旧习”长期存在,这无疑不利于文明风尚在当地生根发芽。
#160;
城市不能因小而失态,不能以小而自甘平庸。小不是限制其发挥想象力的借口,千城一面必然造成审美疲劳和美感不足。每个城市都应该有它独特的味道,生命张力都因有了城市“情调”而显得劲道十足。城市“情调”最重要是其思想内涵,有了思想,城市便有了生命,一个善于思考的城市一定不希望自己的穿衣风格与别人“撞衫”。文化是城市“情调”的基础,历史因为有了文化才有沧桑,不然只不过就是时间的流逝,没有任意怀恋意义,但有了文化就不一样,一个城因为文化而有了内涵,因为文化才有韵味。
#160;但凡知名的城市都避不开城市思想和文化,它们城市“情调”的源头,有了他们,才与众不同。因此,现代城市设计者们应该重视城市思想文化的培育,兼容并蓄中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口味情调。
#160;作者:白杨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