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5
封面新闻记者黄勇
尘封的乡档(90)|买地者:家族组织买地,承担家族产业发展和福利运转功能
成都市新都区档案局(馆)留存有6件清朝的土地契约,其买主均为龙门书院。龙门书院,就是今新都区谕亭小学的前身,它为什么要购置产业?
非常罕见的契约:一件契约两个卖主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这6件契约的情况。
最早的一件,是咸丰元年()十二月初九日所立的契约,这份契约的卖主有两户人,合并在一起,非常罕见。
张凤贵、张凤春、张凤兴3兄弟,“情因无钱使用,弟兄商议,愿将前人所遗己名下”的两亩旱地、一间草房、5间磨角以及周围竹木,出售给龙门书院值年斋长周宣南、曾炳楠,总价为25.6两银子。
有产业紧挨着张氏兄弟出售的这份产业的曹徐氏,“因年老无资”,与儿子曹志元、曹卯元商议,也搭张氏兄弟卖产业的“顺风车”,愿把0.亩的土地附卖给龙门书院,总价为1.4两银子。
不过,张家和曹家这两份产业对龙门书院来说,品质并不好。因为,就在这总共两亩多的地里,张家地内有47座坟冢,曹家地内有5座坟冢,加起来就是52座坟冢。不客气地说,这哪里是地,分明就是一个乱坟岗。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这两份产业的售价都很低,张家的地算下来一亩不到13两银子,而同期的田地价格基本上是在每亩40两银子以上。
这样品质的产业,一般的人是不会接手的,也只有龙门书院这样的社会组织才愿意买下来,但在价格上肯定是要低得多了。
新都谕亭小学学生表演打击乐韵律操。(资料图片)
最晚的一件是光绪28年()三月十四日所立的契约。
赖陈氏、赖杨氏与夫弟赖桢寿、赖桢春,儿子赖祥彬、赖祥立、赖祥褔,“情因移窄就宽,需银应用,合家叔嫂同堂商议”,把先祖遗留下来的产业出售。
这份产业包括总面积5亩多的大小6块水田,土砖草房一院共计14间,粪池一口以及其内的附着物等,卖给龙门书院经理首士赖肇基、庄运芬,总价为九九色纹银两。
新都龙门书院的前世今生
这6份土地契约中的买主龙门书院,历史比较悠久,几经变革,传到现在,就是今新都区谕亭小学。
据有关史料记载,乾隆18年(),成都府新繁县(今新都区)知县王垂绮在县城东街建立龙门书院。
乾隆54年(),知县任锜认为书院靠近闹市区,不适宜教学,把书院移到县城的文昌宫后面,并购置学田亩作为书院的日常运行所用。
嘉庆17年(),知县杨道南对书院进行了改建。
道光23年(),知县张奉书增修了书院的房舍,又添置学田,厘定规程,并刻在石碑上。
光绪16年(),知县曾传缙重新修订书院的章程并镌碑立案。这个时期,书院的田产一年收租谷近石,租钱多文。
光绪28年(),清政府“通令各州县均设小学堂”。两年后,知县李锦江把龙门书院改为新都县立高等小学堂,并兼任校长,新都有了第一所公立小学校,只是当时只招收高年级的学生。
年辛亥革命后,学校增聘了一些留学生和大学毕业生为教师。年,开始招收低年级的学生。
年,第19班(每年一个班)的学生达到70多人,校名改为新都县立第一小学。
年,黄霖任校长期间,开始聘用女教师。年,学校更名为新都县中城镇第一小学。
年,为勉励学生以明朝新都状元杨升庵为榜样,做品学超人的蜀中俊杰、国家栋梁,学校更名为新都县升庵小学。
年,学校更名为新都县简易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年,新都师范学校成立,学校改名为新都师范附属小学。
年,学校改名为新都县谕亭巷小学。年改为新都县城关镇谕亭小学。从此,谕亭小学的名字沿袭至今。
从6份土地契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地区的教育事业的身影。正因为龙门书院通过不断地购置产业,才保证了书院的教学生活正常进行和发展壮大。
请看“尘封的乡档(92)”。
特别鸣谢:
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