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时代,值得大手笔的书写伟大的故事,值得最庄严的记录今日成都日报“格桑花开幸福来”系列全媒体报道推出第十篇《“格桑花开幸福来”——对口支援奔小康成都力量*报记者走进理塘》
成都日报记者
由*(编)委会成员带队、兵分五路
沿着成都对口支援队员的道路
深入甘孜、阿坝两州19县
切切实实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为您捧回最鲜活、最灵动的一线报道
诚邀读者同我们一起见证
这灿烂的黄金时代!
从海拔多米高的县城一路向东,两个多小时的蜿蜒盘旋后,海拔开始一路走低,空气也逐渐暖和起来。理塘县虽然已是8月底,但抵达余公里外的拉波乡时,大片的花海仍在娇艳开放。这里地势落差平缓,空气暖和,正是高原蜂的极佳栖息之地。远远地,便看见白色的蜂箱星星点点般嵌在一大片绿地上,那里就是养蜂基地了。一车人不禁兴奋地大吼了一声,路上的劳顿顿时都化为乌有。养蜂场拉波乡养蜂基地是新都区对口支援理塘县的又一个助农项目。该基地不仅打破了高原蜂难养的传统观念,未来还将依托蜂蜜基地建立酒业生产线,依托小蜜蜂,发展大产业。8月30日至8月31日记者来到理塘县拉波乡、甲洼镇、濯桑乡等地实地探访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分享农牧民们增收致富的喜悦01讲述·我的受援故事离基地还有几十米远,嗡嗡嗡的声音便提前在耳朵边炸响。此时太阳高挂,蜜蜂们采蜜正忙。“今年的蜜好得很,才两个月不到,一个桶里已经采集了20斤蜜了,而且品质是绝佳的。”驻守基地的养蜂专家田家江开心地说。只见他轻轻地打开蜂箱盖,蜂箱里蜂群爬满格栅,栅间蜜汁流淌。“已经快封口了,说明要成熟了!”“头一年就迎丰收,看来这个产业是找对了!”看着眼前满地的蜂箱,学员简安脸都笑烂了。
养蜂场
迟疑
高原上养蜂,专家是不是纸上谈兵哦
■“蜂我也养过,但一年取不到好多蜜,而且蜂子每年都要冻死,未必然专家能抱个被子给它捂起?”
中华蜂
别看简安现在笑得欢,当初说起养蜂基地项目时,他却是很迟疑的。年,在新都区对口援建理塘工作队牵线下,新都区工商联常务委员单位——四川新笑林酒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专程来理塘考察。一进到高原,公司老总刘笑麟就被理塘县大草原的花海震惊了。“这么好的花,而且没用化肥、没用农药,全是有机的,如果拿来采蜜该多好呀。”他暗自思量。当得知理塘境内并无大型养蜂场时,刘笑麟觉得“机会来了,就选这个项目”。当他把想法和对口支援干部一说,大家也都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但这个想法,很快在牧民那儿碰了一鼻子灰。“想法是好,但问题是理塘养不起蜂子得嘛!”在当地村民简安看来,这些外地专家不清楚理塘的情况,就是纸上谈兵。
简安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简安自己就是个养蜂的,而且养了这么多年,尽是血泪教训。就以去年为例,一年辛苦下来,却只收了几斤蜜。最令他头疼的是高原昼夜温差大,蜜蜂很难熬过漫长的冬季,头年十桶蜂,来年变一桶,咋个养嘛?简安的经历,很多牧民也有同感。在周边麦洼乡、德巫乡、君坝乡这些年也有零星土法养蜂,但也是分蜂群势差、老王老化后继乏力、巢虫滋生病虫害多发,没有什么经济效益。所以养蜂这个计划,简安虽然听在耳里,心里却打了一个大大的“?”号。
中华蜂
“这些现象我们深入调研过,而且做了充分的准备。”对口支援干部杨显举拦住转身想走的牧民:“以前大家没把蜂养出来,主要是因为缺乏有效管理、技术落后,这次为了养蜂,我们专门请了老专家,而且在设施设备方面也针对高原地区专门定制。”“听起来像是这么回事,但冬天来了专家未必然能给蜂子抱个被子捂起?”简安觉得,到底行不行得通,还要等等看。
收获
收了那么多蜜,专家来了硬是不一样
■“不是理塘不能养蜂,而是我们技术没学到家,要按照科学的方法来养!”
理塘县风光
今年7月,首批箱蜜蜂从新都出发,翻山越岭来到拉波乡安下了家。简安注意到,人家公司的搞法硬是不一样:首先,蜂箱就不一样——这批蜂箱外壳全是用隔温层包了的。“为啥子要包呢?”他不甚理解。“因为日光强烈,使用隔热层,蜂桶里的温度就不至于太高了。”技术人员解释,而且这层材料同时具有保温的作用,到了晚上气温变低,它又能保暖了。不光是外壳,蜂箱内部也有差别。这批箱体,内部都用木栅栏分隔了好几层,专家说这样方便蜂子采蜜和繁育。“以前我们家的蜂桶,就是在木桶上钻几个孔了事。”一对比,简安发现了差距。
养蜂专家田家江
更让简安诧异的是,多箱蜂,摆法十分讲究:每一个箱子间距差不多一米,在摆蜂箱时,技术人员还在地上垫了一层石块。这些又是干什么用呢?“合适的间距既方便管理,还避免蜂群之间互相干扰,而垫石块,是防止下雨时雨水渗进蜂洞淹死蜜蜂。”除此之外,简安还注意到一个细节:蜜蜂抵达当天正是中午,但师傅们却没有急着摆蜂箱,而是把它们一起安置放在阴凉处,耐心地等傍晚时才集中搬挪,“这是为了让蜜蜂释放情绪,长途旅行后先休息一下,适应一下环境。”“头一次听说,蜜蜂还有情绪,搬个家还有这么多注意事项。”刚开始听师傅们讲授养蜂技巧,简安觉得像“听天书”一样。“以前养蜂,实在太不讲究了,难怪采不到蜜。”养蜂场7月的理塘,正是鲜花盛开的季节,经过几天的休整,蜜蜂们很快就投入辛苦的采蜜工作中了。如今两个月过去,蜜蜂采蜜一直很稳定,一个箱子里的蜂蜜也快30斤了。“专家来了硬是不一样,我要跟着师傅好好学习养蜂技术。”简安这下彻底服气了。
拓展
不但要建基地,还要传帮带教学员
■“养蜂不耽误挖虫草、捡松茸,而且很划算,‘出师了’要自己当老板。”理塘县风光每天巡蜂,观察基地的情况,简安和几个来自邻乡的学员一起,跟着养蜂专家田家江在基地上同吃、同住,专心学技术。
养蜂专家田家江
如今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学员们已经学会了怎么分箱、收蜜、查看蜜蜂的采蜜情况和繁育状况。甚至是难度较高的召回出逃蜜蜂,他们也实际操练过了。“中午是蜜蜂兴奋的时候,一般不开箱。”“土蜂最容易得幼虫病,如果生病了可以用板蓝根清热解毒。”……养蜂的基本要领,学员们已经烂熟于心。田师傅也开心地表示,学员们“出师”了,以后把基地留给他们照料,放心。
中华蜂
学员达瓦算了笔账,按照师傅传授的技术,一箱蜂每年至少能出30斤蜜。按保底收购价每斤元来算,一箱蜂蜜一年最少就有0元的收入。而市场价更高的时候,收益还会更好。一起学习的降措告诉记者,他希望通过学习养蜂技术,以后自己当老板养蜂,在挖虫草、捡松茸、养牛之外,再给家里增加一笔收入。学员达瓦泽仁牧民们有兴趣,公司来了信心。在新都区牵线搭桥下,四川新笑林酒业有限公司目前已在理塘县注册成立郎卡卓切蜂业公司,将以“高品质、有机天然”打造中国蜂产品市场优秀品牌,打造成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和标杆产品,未来还将建设理塘县蜜蜂产业化发展技术保障中心、技术服务中心、产品市场营销中心。为应付高原漫长的冬季,目前公司又新订了两台流动养蜂车,方便冬天高原无花时向云南等温暖的地方转运。
流动养蜂车
按照计划,从年开始,公司将采取“公司+合作社”的商业模式,在理塘县14个适合蜜蜂养殖的乡镇全面推广养蜂业,力争3年内养殖蜜蜂达到18万箱,提供就业岗位个以上,为理塘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下一步我们要做蜂酒,目前包装已经设计出来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养蜂为老百姓增收,蜂酒为理塘县财*收入助力,围绕蜜蜂,一条全产业链即将全面打通。02心声我的对口支援历程
新都区对口支援干部、挂职理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副局长杨显举
要让群众跟着干
就要让群众看到产业的成效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让群众看到产业的成效,工作推进起来才顺畅!”说起第一次与拉波乡群众沟通时的情景,杨显举仍然记忆犹新:在这个座谈会上,老乡们围坐一堂。对口支援干部围绕着理塘县的蜜源资源、生态优势、未来发展等方向讲了一大堆数据,勾勒了明媚的前景。台上说得轰轰烈烈,下面却是悄无声息。“我在这儿住了几十年,从来没见过哪家把蜂子养伸抖了,你们这是纸上谈兵!”老乡的一句话,把宏大的畅想给顶了回来。杨显举“前期有充分的调研,本来我们对这次推介是信心满满的,没想到遭遇‘滑铁卢’。”经过这次经历,杨显举明白,要让当地群众跟着干,光有蓝图不得行,还得拿出真枪实弹来给老乡看。他跟企业反复交涉,“你们带蜜蜂进来时,要把专家也一起请进来,今年是头一炮,必须打响。”当拉着蜜蜂的卡车驶入拉波乡时,杨显举第一个数的就是来了几位专家。蜜蜂进场了,杨显举隔天就会打个电话到蜂场了解情况。“蜜蜂适不适应,花源够不够?”得知第一次选址的基地连续遭遇“熊瞎子”时,他又紧急协调乡上一起重新选址。遇到天气突变,他也要打电话提醒……直到一个多月后,专家亲口告诉他“今年每箱产量将超过30斤,而且品质非常高”时,他这才把一颗悬着的心放回了肚子里。学员演示使用流动养蜂车如今,蜂场真正运作起来,流动养蜂车也来了,群众目睹了真实的变化,他们这才信服了。随着一批批学员到基地来学艺,杨显举知道,这件事“终于成了”。一步一步推着项目走,当下,杨显举和他的同事们又在为下一步的发展提前谋划——除了要建立蜜蜂保种繁育基地,还要协助公司打造养蜂全产业链及蜂酒延伸产业,推介绿色、有机的高端蜂产品,最终带动更多群众致富。“对口支援干部不说空话、套话,对口支援举措实实在在的。”学员杜吉翁丁高兴地说。养蜂场里学员居住的帐篷03对口支援实事说话年以来,新都区安排对口援建理塘支援资金(财*支援资金、社会支援资金)共计6万元,累计实施援建项目55个。实施项目主要涉及住房保障、教育保障、医疗保障、产业发展、就业支援、干部人才支援、社会力量支援、基础设施建设、村级*群服务中心建设9个方面。生物产业园内一景对口支援产业发展,新都区帮助理塘县建立了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特色畜禽养殖基地,夯实了农、牧、旅融合观光农业发展基础,实现了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型升级,使贫困村贫困户有了可持续、稳增长的优势主导产业,直接帮助96个贫困村余人增收脱贫。除了郎卡卓切蜂业之外,该区还投资万元为甲洼镇香菇基地增设一条生产线,助力理塘县在濯桑乡建立马铃薯繁育基地。马铃薯繁育基地此外,新都区大力推进理塘民生保障。数据显示,近年来新都区投入万元,为60户贫困户改造住房;教育保障方面,投入.9万元,交流、培训师资27人次,交流、代培学生人次,资助贫困师生名,举办新都理塘学校全域结对活动12场次,为理塘县第二幼儿园提档升级;医疗保障方面,投入.5万元,交流、培训医卫人才人次,应急救护培训90人,医院全域结对活动10场次,为高城镇卫生院和中木拉卫生院提档升级;就业支援方面,投入84万元,开展民居接待、木耳种植、摩托车维修、烹调等技能培训人次;干部人才支援方面,投入97.6万元,从新都选派54人到理塘参加对口支援工作,组织51名理塘干部到新都挂职锻炼;社会力量支援方面,投入.61万元,举办扶贫济困活动8场次,举办民间人文交流活动5场次,农特产品推广活动两个……
农业蔬菜基地
04记者手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本报记者与养蜂专家在一起
迎着朝霞出,披着余晖归,从早到晚不停地飞翔、采蜜,博采百花之“糖”,只为最终的目标——酿出一桶好蜜。
工蜂一生就是为蜜而生,在最繁忙的季节里,一只工蜂的生命甚至只有短短的40余天。上到高原来不及调整便投入采蜜,以苦为乐,敬业又精于业,是蜜蜂一生的真实写照,其实对口支援工作又何尝不是呢?
近年来,在新都区对口支援队的倾情奉献下,一片片大棚正在理塘县牧区高原上生长,一条条生产线正建立起来,新兴的产业正带领当地群众脱贫攻坚奔向小康。而这些产业应运而生的背后,就是一大批对口支援干部的辛勤耕耘和默默付出:对口支援干部们翻山越岭,走遍对口支援地的每一寸土地,梳理高原资源,发掘高原机遇,为高原培育优质产业。
在推进产业过程中,他们一方面尊重传统,更可能地融入本地,获得当地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他们也深知传统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已不能满足高原工作的需要,必须主动加强业务学习,提升工作水平,以创新方式推进项目落地,最终助推理塘脱贫摘帽奔小康。
生命不息,采蜜不止,脱贫攻坚也一样!对口支援干部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高原精神,学着做一只辛勤的蜜蜂,虽然苦点累点,但带给当地群众的则是新生活的甜蜜。
成都日报已经推出的“格桑花开幸福来”
系列全媒体报道前九篇
??
◆“格桑花开幸福来”——成都日报今起推出成都对口支援甘孜阿坝全媒体报道,今日走进炉霍县
◆“格桑花开幸福来”——整合资源转变优势青羊区助力得荣找到致富金钥匙
◆“格桑花开幸福来”——旅游名城传帮带“后进村”蝶变线上“网红村”
◆“格桑花开幸福来”——蒲江的茶专家来了雪域紫雅要“香”出茶马古道
◆“格桑花开幸福来”——跨出深山住新居,日子比酥油茶还香!
◆“格桑花开幸福来”——道孚沟尔普村“变形记”◆“格桑花开幸福来”——崇州助力,马尔康现代农业产业未来可期◆“格桑花开幸福来”——大邑助力松潘向现代农业强县跨越◆“格桑花开幸福来”——温江助力色达“聚变”高寒地带建起“公园社区”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总指导方明远
记者沈山陈方耀
摄影/视频钱虹辰
编辑成欣芸
审核张婷婷李影庄伟伟
监制任远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