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漆侠历史研究法书后 [复制链接]

1#
中科爱心救助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530/4632167.html
正式编制中国邮**年开始大量 http://www.wulumuqizx.com/wlmqshj/4635422.html

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历史研究法》是漆侠的遗著,[1]也是漆侠多年的授课讲稿,由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各位老师整理出版。[2]该书后来也被收入《漆侠全集》(第十卷),于年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3]漆侠生于年,年考入西南联大,后于年来到天津师范大学(今河北大学前身),执教一生,于年去世。[4]漆侠在长达五十余年的史学研究和教学的基础上,对历史研究方法有着个人见解[5],故阅读此书我们也能对漆侠的治学历程和心理史[6]有着深刻的体会。笔者不揣冒昧,试着对漆侠的《历史研究法》做个简单的书评。[7]

该书共有八讲,分为绪论、论治学、论史学、论史料、论史观、论方法、论中国古代史学(上)、论中国古代史学(下)等。在绪论中,漆侠介绍了两位历史学家的著作,何炳松的《历史研究法》和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以及《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梁启超不用多说,大家耳熟能详,何炳松也是一位史学大家,其堂弟便是史学泰斗何炳棣。

在“论治学”一讲中,首先用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的三境界用来治学,也就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8]这是说治学的第一步要居高临下,选择好自己的学术方向。下面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9]这是说研究方向确定以后,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要刻苦学习,而且要坚持,要持之以恒,要毫不动摇。最后面便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10]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1]这告诉我们要在自己的有限生命中最大限度地得到知识。[12]同时,漆侠也指出治学也要有基本功,要博与约,通与专,要“吾道一以贯之”。[13]的确,史学研究要有基本功,要长时间的坚持,才会有所成就。被严耕望称为“史学四大家”[14]之一的陈垣,37岁时才发表他的第一部史学论著《元也里可温考》,之后便享誉海内外。[15]近代版本目录学大家余嘉锡,一生致力于《四库全书总目》的研读,写出了目录学的大作《四库提要辩证》。[16]这的确是对的,范文澜有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我们从事历史学研究要长时间“坐冷板凳”,静得下心来,把我们的追求一以贯之。

在“论史学”一讲中,漆侠回顾了历史上的各种历史研究对象说,指出历史科学是对史料(包括文献的和实物的)诠释和运用的一门学问。[17]现在由于历史学的发展壮大,历史研究的对象也逐步扩大,包括*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角度也有所拓展,妇女[18]、儿童[19]以及平民也被纳入到历史学研究当中来,同时军事学[20]、*治经济学、社会[21]等其他学科也与历史学相结合。历史研究,我们应该要面对多种对象,不可局限于某一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更多的材料,看待和分析问题也才能更加全面准确,但是囿于史料的有限性和史料文本书写的单一,我们有时候难以从史料中发掘出更多的东西。

在“论史料”一讲中,漆侠依据傅斯年的论述,把史料分为以下几类:(甲)“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乙)“官家的记载对民间的记载”。(丙)“本国的记载对外国的记载”。(丁)“近人的记载对原人的研究”。(戊)“不经意的记载对经意的记载”。(己)“本事对旁涉”。(庚)“直说与隐喻”。(辛)“口说的史料对著文的史料”。漆侠对“无意的史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不经意的史料大抵是非史官的记载,并且是无意记载了的有关史事,但其史料价值却很高。在这种无意的史料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文学作品。漆侠又接着举了几个实例:(甲)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深刻暴露了旧贵族的腐朽、不可救药以及他们的必然死亡,同时也无情地揭露了法国资产阶级少数上层分子利用各种机缘而大发横财,从而再现了法国大革命一个阶级取代另一个阶级的复杂社会面貌。(乙)19世纪的俄国文学。俄罗斯作家们用伟大的现实主义手法成功地描述了这一社会交替的面貌。(丙)曹雪芹的《红楼梦》反映了发展已经两千年的封建制度的行将倒塌,因而他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部伟大文学作品相媲美。

漆侠也指出,很早以前学者就知道从无意的史料来寻觅材料,最著名的便是陈寅恪,他提出了“以诗证史”、“以史证诗”的方法,写出了《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史诗互证的代表著作。漆侠也提及自己曾从无意的史料中找到线索,写出《三言二拍与宋史研究》、《关于南宋农事诗》等文。[22]

漆侠在提及新史料发现史学研究意义一节中,借用陈寅恪的话来强调其看法,“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23]漆侠介绍了晚清以来新发现的史料和新学科,有:(甲)甲骨文和甲骨文学。(乙)流沙坠简。(丙)敦煌学。(丁)黑水城西夏文书的发展,西夏学。的确,新史料的发展推动了史学研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前疑而未决的问题。日本学者纸屋正和先生著有《汉代郡县制的展开》,是其多年两汉制度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全书结合文献记载与出土史料,对两汉地方行*制度的基本结构、展开过程与运作实态做了全面、精细和扎实的分析考察。全书以何种机关在什么样的制度下处理实务的问题为中心,重点考察了西汉和东汉共计四百年间,郡、国和县、道、列侯国、邑的统治形态及吏员组织所发生的变化,并涉及了上计、考课制度的变迁。其中不少研究是国内研究鲜有涉及的方面,是汉代制度史研究的必读著作。[24]纸屋正和运用的新史料就有《张家山汉简》、《里耶秦简》、《尹湾汉简》等等,这些考古资料的发掘为我们了解汉代郡县制的情况提供了直接有力的材料。西华师范大学蔡东洲等学者也是利用四川南充市南部县所藏档案,对南部县的县衙设置、基层组织、民间婚姻等进行研究,出版了《清代南部县衙档案研究》《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等专著或集刊,为我们清代基层管理研究提供了一定启发。[25]

诚然如漆侠说说的那样,任何一位历史学者或研究者,绝不能够把自己的研究,全部寄托在新材料的发现上,而要在最常见、最一般、最大量的事实材料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确,像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长孺的《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田余庆的《东晋门阀*治》等都是这样的著作。所以贺昌群也讲,“大抵一时代有一时代的学风,一番新史料的发现,必有一番新学问的领域,能够占在新学问的领域中利用这番新材料,就是学术上的前驱者,陈寅恪先生称此为‘入流’,反乎此而不闻不问,自以为坐井可以观天者,谓之‘未入流’。但我想入流与不入流,有时亦不在以能获得新材料为目的。近来学术界因为争取发表新材料的优先权,往往令人有玩物丧志之感。所以尤在要明了学术研究的新趋向,然后才知所努力,在思辨上有深澈的眼光,文字上有严密的组织,从习见的材料中提出大家所不注意的问题,所以学术思考上也有入流与不入流的问题。”[26]真正研究历史的,就要扎根于旧有的史料典籍,而不能一昧依靠新史料来研究新东西,前辈学者黄永年就强调这一点。[27]

在史料的搜集和选择中,漆侠指出(1)靠目录学知识。我国目录学是有刘向、刘歆开创的,其所作的《七略》也大都被收入到《汉书·艺文志》当中。后面的目录学著作有很多,比如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宋史·艺文志》等等。当然。清朝官修的《四库全书总目》以及晚清张之洞的《书目答问》都是很重要的目录学著作。(2)不仅要详细占有材料,大量占有材料,而且要选择典型性、具有普遍意义的材料,这种典型材料最能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对待材料的分析和审查上,漆侠提到了校勘学。诚然,现代学术意义的校勘学是由陈垣开创的,陈垣在整理《元典章》时,有感于《元典章》的舛误甚多,故写成《沈刻元典章校补》[28],后又名《校勘学释例》,提出了校勘的四条办法,即对校、本校、他校和理校。[29]学者认为,陈垣的“四校法”,“为建立校勘方法的科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校勘学史上是个卓越的贡献。”[30]此说甚是,当今校勘估计仍是沿用继承陈垣的“四校法”。当然也有学者,结合具体历史背景更加有效的校勘古籍,这也更有说服力。[31]

漆侠也提到了用音韵学来考史。今日国人的语言习惯已与古人不同,所以考证古代史事时,应该结合古代语言文字。漆侠举了陈寅恪和郑天挺考史的两个例子,尤其是郑天挺利用音韵学,考证出古时的“发羌”就是“吐蕃”。[32]70年来,我国音韵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成果斐然可观,这说明音韵学已取得辉煌成就。[33]笔者试举一例,陕西师范大学周宏伟致力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近年来发表多篇文章就涉及到音韵学的内容,他在《从湖泊名称到聚落名称—“成都”的由来与含义探索》一文中认为,“‘成都’之所以得名,是因为附近的湖泊水体“滇池”(读如tien1diai1)。汉代西南地区的“×都”的地名,如武都、邛都、广都、新都、莋都等,城邑附近都有湖泊水体存在,可以说“都”是“×都”地名得名时附近存在湖泊水体的标示。滇池、成都二名上古读音近同。作为聚落名称的“成都”,即是作为湖泊名称的滇池的转化。滇池也就是“天池”的意思。滇池、成都名称的最早文字记录者,不是“不晓文字”的古蜀人,而应是战国晚期楚威王时来到古蜀国的楚人。”[34]此说为我们研究“成都”名字的由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会深入我们对其他地方的古地名研究。他在另一文《“五谿”本义考》中,运用音韵学和史源学,得出“‘五谿’蛮本为‘武谿’蛮”的结论,修正了学界以往的观点。[35]

第五讲是“论史观”,笔者对此没有过多的看法,故略而不谈。下一讲是“论方法”,就是讲历史学研究的方法。近代以来,德国兰克史学盛行于学界,民国时期的大家如陈寅恪、傅斯年、姚从吾、韩儒林等,都受到这个学派的熏陶和灌溉。主导中国近代史学的便是这个系统,当然这个系统也结合了古代乾嘉学派等等。漆侠总结这个系统的研究方法有四个特点:(1)重视资料的考订。(2)重视资料及资料的搜集。(3)重视对史料的考订、辨析。(4)最值得提出的,这个系统的学者积极强调史学的客观性,由于过分强调,就陷入了“客观主义”。[36]漆侠又提出了历史比较法、统计方法、计量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等几种研究方法。历史比较法,即比较史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