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四川军力只有5个师,年,増至25万多人。年,四川军阀部队进一步恶性膨胀,发展至多个团,约等于40个师的兵力,最髙达到万人以上。25年时间,兵力增长26倍。兵为之多,据民国各省首位,如此多的川兵,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一、无地流民
1、人口急剧增长
清政府为了増加四川的人口,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政策,一方面以优惠的条件鼓励流民入川,另一方迫使其他省的民众迁往四川,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湖广填四川”事件,四川的人口急剧増长。
清朝前期:不到年,人口增长约万
当时的数据显示:乾隆十八年()四川人口为人,乾隆五十一至五十八年(-)平均数为人,三十余年增长了5.5倍,增长速度惊人。嘉庆十十七年(),更是高达千万,为人,而道光二十至三十年平均数(-)已达到人。在不到的时间内,人口增长约万,四川人口数量呈几何倍数级増长,人口己然饱和。
清朝后期:其他各省人数急剧减少,四川人口却快速增长,占全国人口11.4%
中国经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义和团运动等战乱,尤其是长达13年之久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等政治大动乱,作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主要战场的长江下游数省,人口损失是惊人的。例如,江苏省人口由年的万,猛降到年的万;同期的安徽省,人口由万降到年的万。与江苏、安徽等省大规模人口损失的情形相反,四川因其得天独厚地理条件,人口快速增长。清代后期四川省的行政区大致与现行政区的地理范围相同,该省人口密度由年到年约增加了1倍。年,整个四川的人口密度高达。四川人口数量在此期间占全国总人口10%,到年又进一步上升到占全国人口的11.4%。
2、人均耕地大大减少
耕作是最主要的劳动方式,田地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人们通过辛勤的劳作获取足够的粮食生存下去。康雍时期人日问题就己初现端倪,乾隆年间人口压力已相当大。
以四川的部分县为例,新都县乾嘉之后已"无荒可星";彭县到嘉庆时连那些山头水滩都被开垦完了,江油县由于土地短缺,一户平均下来只能养活几口,男丁不得不外出谋生。时人发出感慨称:"昔之蜀,士满为优;今之蜀,人满为患"。清朝后期四川人口压力更大,眉山县人满为患,没有田地的占大半。灌县十多万人口中,有田地能解决基本温饱的只占四成,无立身之地,仅靠出卖劳动力者糊日的极度贫困者多达五成以上。
二、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存困难
四川的广大农民并没有因为辛亥革命的成功而摆脱困苦的生活,相反,农民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主地,被兼并的速度越来越快。
《四川农村崩溃实录》也提供了相关材料。至年的10年里,四川荣县66万人中,失业者达三分之一以上,荒田34万亩。年,合川全县60余万人口中,生活没有着落的占7成;长寿县40多万农民中有半数无法继续从事耕种;丰都县农民仅同德镇余人中,就有百余人极度贫困,不能生活。
农村无法生活,农民只得背井离乡,出外谋求生路,古蔺县整个县城,外出者竟有0余家。年的《农情报告》显示在调查的64个县共万户中举家离开农村的达15万户,占调查总数的6%;青年男女离开农村的,约30万户,占11.5%。
三、城市失业人口庞大
民国时期四川的整个工业生产非常薄弱,在省内的经济领域里没有什么地位。年全国二十五种手工业,在四川的6家手工业工厂中,仅有职工人。至抗战全面爆发前的年,整个四川也仅有工厂家,资本元,工人。即便这些勉力维持的工厂,也是处在朝不保夕、风雨飘摇的境地,随时有破产的危险。到年代前期,四川全省徘徊在失业边缘的各类人员多达万,实际失业者也在万以上,其中,失业的工人占到万左右,而且有20万人已经处在忍饥挨饿的状态。如此庞大的群体,对当时四川的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
大量的无地流民、破产农民和工商业失业者,就为当时的四川军阀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源。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删,
喜欢我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