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乡愁系列之仁寿禄家,有一座神秘的工厂遗址 [复制链接]

1#

禄家,有一座神秘的工厂遗址

文建华

禄家镇,是一座古老的场镇,在周边地区名气很大。禄家境内有几个天然溶洞很有名,但最让禄家出名的是在上个世纪有一个叫的神秘工厂。如今工厂早已搬迁,只剩下饱经风霜后,残败破落的厂区。

在探寻神秘的厂前,先来说说禄家那些神秘的溶洞。禄家境内的溶洞群很多,叫得上名号的就有皇古洞、茅穿洞、孟家洞等十余个大小各异、形状不同的溶洞群,其中皇古溶洞最为有名。

最为有名的皇姑洞,老百姓也只是口口相传“皇古洞”,到底是皇姑洞,黄沽洞,还是皇古洞,各有各的说法,一直有着争议。当然,这些汉字的争议不影响溶洞本身的神秘和吸引力。

皇古洞群位于仁寿县禄加镇冲锋村,是仁寿县内著名的溶洞群之一,周围绿草成荫,树木成林,山花烂漫、鸟鸣狗吠。由于现在退耕还林和环境保护得好,山野到处林木覆盖,如果没有当地人的明确指示,还真不容易找到洞口。

出于安全考虑,当地政府已经不允许随意进洞探险了。皇古洞洞口不起眼,就是到了洞口,如果不是特别留意,就是从它旁边经过,也不容易发现它。一旦进入洞内,里面却是别有洞天了。据当地老百姓讲,皇古洞蜿蜒曲折,很深很长,从没有人走到过尽头。

皇古洞,除了洞口早些年因开采矿石有所人为破坏外,一切保留原始状态,是一座未经开发的溶洞,要进去探险,行进困难,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性。经过洞口的艰难跋涉,进入洞内,里面虽然宽敞,但因为岔洞较多,特别黑暗,容易迷路。要想完全揭开其神秘的面纱,现在还不可能。像其他溶洞一样,皇古洞内到处是石笋、石钟乳,这些东西数量多,造型各异,体型有大有小。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既神秘又壮观。

如今去探险溶洞的人大都带着一定任务或者好奇。当地的百姓说,当年钻进这些溶洞就是图好玩,没有现在高大上的所谓“探险”说法,仅仅就是儿时的一个乐趣而已,那时没有网络,没有智能手机,孩子们娱乐的东西少。除了读书,钻山洞探险,就是娱乐活动。父母、老师也不像现在这样以安全为由千方百计阻拦。作为禄家的子孙,儿时要是

没有去钻过这些溶洞,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禄家人。

那时的每年端午节,村社还有人专门组织去钻洞子,大家在身上先抹上雄黄酒,然后就打着火把浩浩荡荡的钻洞子了。涂抹雄黄酒说是为了免得被蛇和蚊虫叮咬,漂亮的白娘子就是因为喝了雄黄酒,才露出了白蛇的原形,把心爱之人许仙吓死了。白娘子千里迢迢来到昆仑圣山偷盗起死回生的灵芝草回来,才救活了许仙。一段美好的姻缘就差点毁在一杯雄黄酒上。大家高高兴兴、精神抖擞、干干净净的进去;几小时后,大家又筋疲力尽、蓬头垢面的出来,不变的依然还是高高兴兴。每一次钻洞子都要经历不同的新、奇、险,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这就是洞内探险的诱惑所在。

皇古洞内冬暖夏凉,尤其是夏季,洞外炎热无比,洞内凉快无比,有些地方还寒气逼人。钻进洞里,不仅可以探险寻奇,还能躲避溽热酷暑。

前些年,由于保护意识不强,还有人利用溶洞的天然环境,在一些洞里人工饲养过大鲵。大鲵就是俗称的娃娃鱼。对里面的石钟乳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幸好这些人为的破坏行为早已停止了,溶洞又恢复到原来的自然状态。

大自然的神奇,吸引着人们不断的探寻其中的奥妙。出于安全考虑,禄家的这些溶洞都没有开发,也没有安全防护和救护措施。洞内,头顶乱石参差排列,石笋,石钟乳林立,洞底的石块使得地面高低不平,很多地面常年湿滑,行走不便,加上洞内暗河密布,蝙蝠横飞,在探险时,应当慎之又慎。

了解了禄家的溶洞后,就该到有名的厂去了。溶洞是天赐禄家的礼物,厂是国家留在禄家的一处现代工厂遗迹。溶洞很神秘,厂曾经也是一个神秘工厂。现在去参观厂区,依然能够在破败中寻找到当年的不少痕迹。回忆过去,有阵痛也有愉悦。

位于禄家镇石坪村的厂,是当地人也是原来厂里成长起来的几代外地人思念和寻找乡愁的不二选地方。禄家镇深处交通不便的山岭之中,居然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工厂,稍有点阅历的人都懂的,那个工厂一定是国家的神秘工厂或者说保密工厂,是故意隐藏在这些崇山峻岭之间的。

的确如此。人们脱口而出的“”厂,是国家由于国防需要,从年起,在我国中西部三线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军工企业建设中建立的一个军工厂。厂的军工番号为厂,专门生产坦克和飞机的配件,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了贡献。当然这些事是后来才公开的,普通老百姓最清楚的是它后来“军改民”后的名称“国营庆光电工厂”。大家称呼为厂,实际上是该厂在当时的邮政信箱代号是信箱。为了保密,也方便称呼,老百姓都习惯称呼为“厂”。而且还经常把中间的“0”读成“洞”,“1”读成“幺”,听到的就是“幺洞二”厂。

年,厂完成它的历史任务后,搬迁到新址成都新都后,就剩下那些无法搬走的车间厂房在山岭之中了,没有了忙碌的人群,没有了喧嚣的机器轰鸣,只有一片宁静,静得落叶有声。时隔多年,当人们再度踏入厂厂区,山岭深处的厂房车间依然存在,但已破败落寞,透过那些厂区厂房的布局和雄伟气势,只能想象当年的热闹和辉煌了。

厂于年开始在禄家勘测,规划、动工修建,上了年纪村民说,当年是飞机来勘测的,在一个多月时间里,飞机围绕山头旋转过无数次。建设开始,寂静的山岭热闹起来,整个工地上可以用宋丹丹在小品《小崔说事》中的台词来形容“那家伙那场面,那是相当大呀!那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呀”。年厂子顺利建成,年投产。在年“”厂根据政府的安排“军转民”,成为国营庆光电工厂。八五期间,经国三办同意,厂(厂)实施调迁,并于年,在成都市新都区破土奠基,年8月圆满完成了工厂由原址仁寿禄家向新都新址的成建制搬迁工作。

经过一段碎石路和条石路,通过一道毫无遮拦的大门,就算进入厂的厂区了。厂是围绕一座山头环山而建,无论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旋转,都能沿着厂区公路走完整个厂区。大门的两边写着“抓好生猪集中区养殖,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一座曾经的三线兵工企业,沦为了养猪场,令人感慨万千。如今养猪场早已搬迁了,这些标语还留在门口刺人眼目,实在太不讲究了。再往里面走,在一座桥的对面是一栋三层楼房,当年雪白的外墙,早已在阳光、风雨的夹击下斑驳不堪,大幅的窗玻璃破坏的居多,从三楼阳台上仅存的“旭、宇、牧”汉字,可以推断出这就是门口提到的那个养猪场了。实际上这栋三层大楼是厂当年的“”总装车间,那时豪华气派得很。世间万物同人一样,无论昔日多么光彩照人,一旦落魄,照样被蹂蹑得灰头垢面后被遗弃。

沿着厂区公路继续前行,经过一幢幢淹没在杂草树木之中,破败不堪的建筑物就来到了厂区的办公楼。办公楼的四周都是各具功能的车间,昔日人来人往的繁忙和机器的轰鸣声早已作古,周围自由生长的草木和农民栽种的部分庄稼遮蔽了房屋的最下面一层。偶尔一只飞翔鸣叫的野鸟,打破了整个厂区的寂静,提醒游人想象厂区曾经的繁华。办公大楼是一座四层的红砖大楼。在四周一片葱茏映衬下,这座红砖大楼尽管已经相当破旧、颜色也没有了光彩,但依然格外显眼。办公大楼再也没有人办公了,每天规规矩矩安静的坐落在那里,看世间沧桑变化。大楼的前面是一个宽敞的广场,花台亭阁早已不复存在,广场中央大花园没有一朵花开,野花都没有。农民种植的玉米,红苕,小麦、油菜随着季节变化轮番霸占了花园。最有意思的是,几十年过去了,那根曾经天天红旗飘扬的旗杆依然还坚挺在花园中央,尽管已经锈迹斑斑,依然没有倒下。没有倒下的旗杆,就是一种鼓舞人们坚强面对生活的力量。

广场前面的黑板报栏经过岁月的风雨洗刷和路人的涂抹,早已没有了当年的任何文字图案痕迹,只剩一些现代的医疗广告张贴在上面,不和谐的画风分外刺眼。办公楼后面就是一个横穿厂区的山洞,有百来米长,山洞里面曾经就是玻璃车间,各个岔洞就是各车间班组。当年里面灯火辉煌,人来人往,大家忙忙碌碌,送料单、送计划、运送原材料,如今显得幽深、冷清、萧条,洞口阶梯早已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现在的冷清反倒增添了山洞的庄重与神秘。据说这个山洞就是厂的风水宝地,也据说当年的副统帅之所以能够选中这个地方,就是因为有这个天然的洞穴。

经过大食堂,医院、单身宿舍等建筑物,就走了整个厂区一大半。厂围绕一座山岭转了一圈,分布着以阿拉伯数字排列的数个车间,俗称为一号车间,二号车间……还有一号大门,二号大门……共4道大门。

再往前面走,就来到了厂区最繁华的生活区。生活区建筑物稠密,各类设施齐备。这些房屋有的是砖筑瓦盖小楼,有的是几层高的大厦。大小楼错落布置,乱中有序。房屋大都空闲无人经管,也有部分由当地村民在里面居住,因为没有产权,暂住的村民也没有更多的修整和保护这些房屋,任其在风雨中日渐破落。

房屋墙壁上不少的标语还清晰可见,记忆随着时光流淌渐渐模糊了,这些标语就成为见证历史的物证。看到它们,似乎又回到了当年令人兴奋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些依稀可见的标语还有“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踊跃储蓄,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储户至上,信誉第一”、“认真开展社会主义教育”等等……每一条标语都烙有深深的历史印痕。厂区里面栽种在道路傍边的法国梧桐,如今枝繁叶茂,成为了这些陈旧厂房最美丽的装饰物和历史的见证。整个厂区,如今呈现的是一种复古的灰色调,看上去满是沧桑的岁月痕迹和厚重的历史沉淀。如果穿一件旗袍,随意倚靠一株梧桐,一堵墙面,拍下照片来,不需要任何修图,就是民国时期的画面感。

上了年纪的当地村民对厂,至今还颇为留念。说当时整个厂区有多名职工和家属,每天热闹得很。一大早就是高音喇叭播放新闻和文娱节目,他们就是听着厂里高音喇叭安排一天的生活起居、劳作休息的。老百姓在自家田地里种点小菜,拿到厂区去出售,换回一些零用钱花。附近的村民还能通过关系买到厂里的大白馒头品尝,过一把奢靡的生活。那年月吃上大白馒头,可不是一件小事情。

厂风光时,人才济济。职工来自五湖四海,四川话、普通话、东北话、上海话.....应有尽有,当年厂矿甚至还有自己的通行语言,和当地村民语言毫不搭界。

工厂有自己的职工食堂、幼儿园、医院、子弟学校、车队、职工俱乐部、图书馆…可谓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在厂区,工人和家属们过着厂区外村民羡慕的幸福生活。春节前后厂里的大货车、大客车接送职工回家过年,声势浩荡,热热闹闹,到处一片欣欣向荣景象。

厂里职工的后代在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出生,除偶尔去趟城里玩、春节回老家外,他们童年青春时光同他们的祖父辈一样消耗在厂区了。厂区父母上班地点、家属区、附近农村田野山头是这一代人成长的三个主要地方。

厂区是相对封闭的,没有通行证件是不能随意进入厂区的,但是遍布厂区、家属区的有线大喇叭,却无法隐藏它的声音,由它传播出来的精神食粮,散播在周围的山野,村民们成了免费听众。每天早上6点半喇叭里开始吹起床号,然后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伴着新闻人们开始吃早饭,大人们安排一天的工作,小孩子忙着去学校,最后大喇叭以《运动员进行曲》或《三大纪律八项主义》结束广播,早中晚各广播一次。现在周围的村民还怀念当年的大喇叭时代。

露天电影是当年厂区里最奢侈的文化享受。周围的村民也总是想方设法进入厂区观看。只要天气状况好,一般是每周放映1--2场,虽然是坝坝电影,但每一场都挤满了观众。

那时厂区的小孩过得特别快乐,放电影的院坝和厂里灯光球场就是他们的乐园。男孩都会滚铁环、掺陀螺、打弹弓,扇烟盒,女孩都会跳皮筋、丢沙包、踢毽子。多年后,这些小孩已经年过不惑或者半百了,再回到如今的厂区,睹物思人,睹物思情,满满的回忆,满满的伤感……

工厂搬迁可能有一万个理由,但留下的厂房却没有一个理由可以让他破败。这些昔日的厂房车间,被抛弃后,长满了杂草,在风雨侵蚀中日渐朽败,怀恋和记忆的影像慢慢地长满苔藓。呵护这些旧厂房,让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至于淹没在杂草丛生的荒芜中,是后代人的义务,重新让它发挥功用是后代人的责任!

走出厂区的一号大门,原来的名称国营庆光电工厂几个大字还立在在大门上面,字迹终将随着流逝的岁月,消失在历史的时光里。随着离去的步伐,身后留下一条靠山的公路,一座清澈碧绿的水库,成排的红砖职工宿舍……和那些曾经的辉煌、热闹喧嚣和无尽的乡愁……

找点时间,找点空闲,走进旧厂区,找一位当地的老人,请他诉说厂的故事,半天时间,你是走不出来的。这就是如今厂区遗址的魅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