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秦之
昭君出塞的故事是发生在距今二千多年之前一个事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时间越是久远,人们对昭君舍身忘己的精神愈加怀念。想起昭君,人们就不由自主地想起千里塞外的悲切雁鸣伴随着昭君思念家乡的琵琶之声,孤寂的汉家女子化身为大漠深处的一个小小的青冢。二千多年来,昭君的故事被文人们写进各种各样的作品里,成为人们了解昭君、认识昭君、亲近昭君的载体。
在所有的昭君故事里,几乎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昭君是被奸人所害。在匈奴强大的侵犯之下,大汉朝廷不得不牺牲一个女子的幸福,用一个弱小女子的身躯擎起大汉一片安宁的天空。因为有了这样的背景,昭君忍辱负重的命运才得到了所有的人的同情,她的个人形象才被不断放大。但是在很多文艺作品里,为了让昭君故事更加感人,很多作者就会增加枝蔓,在把昭君塑造成一个冰清玉洁以一人之身独蹈国家之痛的汉家女子之外,也增加了昭君与太守之女争宠的内容,这就超出了历史的真实性,对昭君的形象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描述。那么,那个弹着琵琶出塞的汉家女子昭君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她的真实面貌又是什么呢?以及她出塞以后的真实生活又是如何?
昭君姓王,名嫱,是南郡秭归(今天湖北省秭归县)人。她的身世在正史中很少记载。晋朝时,因为她的名字和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相同,因此在晋朝的文献记载里,她被改称为“明君”,此后也有人称她为“明妃”。
关于昭君父亲也有很多版本,历史笔记小说或者古代戏曲之中,对于昭君之父名字、身份描述也不尽相同,有的说他叫王襄,还有叫王忠。有的说他父亲是越州知府,有的说她老爸是地道的农民,总而言之有多种说法。在《汉宫秋》里,则直接说昭君之父是“父亲王长者,平生务农为业”。那么昭君的父亲在当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恐怕在历史上是一个不为人知的事情了。
在汉元帝偌大的后宫里,昭君只是千万身份低微女子中的一个,她并不是汉元帝的宠爱嫔妃,当时还是后宫待诏掖庭里的一个“良家女”,地位卑微,毫不起眼,家世也不显赫,因此在所有待诏女子中,她只能听天由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冥冥之中的上天。因为地位和身世卑微,所有在正史里很难找到她家世的记载。
可能正因为如此,二千多年来,人们一直想探究还原她入宫前的真实身份,但无论如何推求,在浩瀚的时空里,还是无法获得蛛丝马迹的史料。也由此引发了民间传说和文艺创作的无穷空间,人文骚客用它们无穷无尽的想象力,给昭君塑造了一个个不同家世的形象,把她的父亲写成辞官归隐的御史大夫。
在汉元帝时期,掖庭是皇帝的后宫,朝廷专门设有负责管理掖庭的机构,并配备有掖庭令,主要管理宫里所有的账簿、公案、养蚕以及女工等事项。昭君作为“良家女”入宫,在掖庭待诏。什么叫“良家女”?什么又叫待诏呢?在古代,一般都把家世清白者之子女叫做“良家女”,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良家妇女”一样。所谓待诏,就是地方郡县每年会选送一些良家女进入皇帝的后宫,在还没有见到皇帝本人之前,正在等待皇帝召见时那段时间。
据《汉书·元帝纪》应勋注说:“郡国献女未入见,须命于掖庭,故曰待诏。”我们在一起看看汉朝时后宫嫔妃的等级是如何划分的,在《汉书》卷97之《外戚传》里记载,后宫有昭仪、婕妤、经娥、容华、美人、八子、充依等十四个等级,爵位、俸禄等都以等级划分供给,而“良家女”的等级还在十四个的等级之外,身份、地位均要比十四个等级之内的女子要低很多。由此可见,昭君作为“良家女”待诏于掖庭,说明他并未接受皇帝封诰,在后宫也属于地位卑微的女工而已。她在没有见到汉元帝时,就被朝廷下令直接出塞和亲了。
但民间传说里,昭君入宫故事却和历史上所记载的截然不同,在民间传说里,毛延寿是陷害昭君的罪魁祸首。说这个毛延寿是宫廷里的画师,他千方百计的阻挠昭君和汉元帝见面,屡屡亲手制造了昭君的种种冤屈,后来真相大白,毛延寿又逃入北方匈奴,成为一个出卖朝廷的汉奸。为了取得匈奴人的好感,他向匈奴单于献上昭君的画像,怂恿匈奴单于出兵攻打汉庭。单于见到昭君画像,顿时被昭君美丽的形象吸引,于是向汉元帝强迫索要昭君。汉元帝在外有匈奴强大的威逼利诱,内有大臣掣肘艰难之下,只能忍痛割爱,把昭君送出塞外,用和亲换来国家的安宁。
实际上,这种民间传说和历史记载有很大差别,有的甚至连基本的历史常识都能违背。汉元帝时期的匈奴其实并不强大,与汉朝比较起来,它简直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根本影响不了什么,并没有让人听闻就胆战心惊的实力。为什么呢?因为在汉武帝时期,汉朝发动了对匈奴好几次毁灭性打击,卫青、霍去病率领的汉军把匈奴王庭追赶到漠北千里之外,汉朝也相继收复了河套之地等大片领土,开通了西域商旅之路。匈奴经过此次战争,已经失去昔日辉煌。此后匈奴内部有经历了诸王争权夺利后的分裂,草原民族的声势更是一落千丈。到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非常明智地向汉朝俯首称臣,汉元帝赐给锦绣衣帛,边境和平。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面见汉元帝,表示自己愿意迎娶汉家女子,做一个汉朝女婿,以增进相互之间的情谊。呼韩邪单于这番表态让汉元帝非常高兴,这实在是一件天大的喜事,没有事情能比两国边境和睦更为重要了。于是,汉元帝下诏改元“竟宁”,取安宁之意。并赐诏给掖庭待诏的王嫱为单于阏氏(匈奴皇后)。昭君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被皇帝赐给呼韩邪单于,为了彰显大汉王朝的天威圣恩,汉元帝赐给昭君“宁胡阏氏”的封号。这里并没有民间传记里所说的受屈逼迫、武力威胁的成分。
后宫佳丽成千上万,汉元帝为何选择昭君为呼韩邪单于的“阏氏”,而不是别的女人呢?几百年后,晋人范晔在《后汉书》里这样交代,是昭君自愿嫁给呼韩邪单于。他写道: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荣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范晔笔下昭君出塞的记载完全和民间传说大相径庭。这里面的昭君是因为长期得不到汉元帝的临幸而内心积满了怨恨和悲切之情,她在后宫里已经有好几年的光阴了,却虚度年华,又不甘心在这深宫大院里白白浪费自己的青春,于是在极为不满和赌气的心情下,请求掖庭令转达汉元帝自己想去和亲的请求。于是才有了汉元帝在给呼韩邪单于践行宴会第一次见到昭君时的情景。进入宴会大厅的昭君美丽动人,照亮了整个汉宫,这让汉元帝大为惊叹和后悔,如此千古佳丽怎么没有及早发现。但两国邦交毕竟是大事,事到如今也不能失信于呼韩邪单于,只能忍痛割爱把她赐给匈奴单于了。
这段描述,虽然是几百年后的历史记载,但到底是不是事情原本的真相就不得而知,但其中的合理性还是可以肯定的。昭君的性情相貌也在这里得以体现,让后人看到了一个女子的幽怨和勇毅。但不管是昭君自愿出塞还是逼迫出塞,她至始至终都没有成为汉元帝的妃子,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也和民间传说中有关她和汉元帝一见钟情,恩爱情深的描绘极不相符。另外,汉元帝在昭君出塞这一年的夏天,也驾崩在长安帝都里,从时间上来说,也不可能和昭君有这种撕心裂肺的浪漫故事。
为什么民间传说要把昭君出塞说成一个受人迫害的悲剧故事呢?尤其在有些民间作品里,非要在昭君的故事里穿插一个毛延寿这样的人物角色。而这个毛延寿虽然是一个身份低微的宫廷画工,手段卑劣,令世人所不齿,道貌岸然,是一个披着人皮的狼。但他却掌握了很多后宫女子命运。由于皇帝政务繁忙,加之后宫佳丽成千上万,皇帝根本没有时间一一临幸,这给了毛延寿可趁之机,他就按照皇帝要求,将这些女子一一画像,然后让皇帝见人之前先见图,按照画上的女子进行挑选。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毛延寿这个人,正史中并没有这个人的丝毫资料。民间传说之所有这个人的传说,应该和《西京杂记》这本笔记小说有很大关系。它是这样描述昭君出塞这件事情: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谱宫人皆略赂画工,多至十万,少则亦不减五万,都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图案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陈敞、新丰刘白、袭宽,并工为牛马妃鸟众势。人形好丑,不逮延寿。下杜阳望亦善画,尤善布色,樊育亦善布色,同日弃市,京师画工于是差稀。
这段话里将画工写成贪污受贿的官吏,因为昭君不肯向他们行贿,所以这帮人就将昭君画成相貌丑陋的女子,从而是按图召见后宫女子的汉元帝和昭君失去了见面的机会。但这里所说的画工是一个群体,有好几个人,具体是哪个画工陷害了昭君,又没有详细说明。只说后面汉元帝见到昭君之后,为其相貌倾倒,无奈已经答应赐给单于,只好忍住心疼。但事后汉元帝追究真相,就杀了后宫这六名画工,毛延寿只是其中之一。
那么,在民间传说中,为何会有毛延寿陷害昭君的故事呢?具体原因不得而知,但推测可能与他的长相有关,在介绍所有画工时,唯独他比别人多了一句“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这样在后世之人的传说中,顺理成章的成为了陷害昭君的替罪羊,在时间的长河里,也就背负上了谋害昭君的罪名,不但人长得奇丑无比,其内心世界也一样奇丑无比,正好可以和昭君的崇高形象形成巨大反差,这似乎也符合中华民族的群体审美意识。至于毛延寿到底有没有陷害过昭君,这个倒不是最重要的一个事情了。
成书于晋朝时期的《西京杂记》是当时文人根据历史遗留片段写成了一个杂记小说,内容大多是根据历史传说挖掘整理而来,其真实性尚需考证。且当时社会距离昭君的时代已经好几百年,相去久远,又没有通过正史资料加以佐证和注释,所以难免有很多牵强附会之处,不能深信不疑。
不管是遭到迫害出塞,还是自愿出塞,但昭君在无比哀怨之中向着大漠深处走去,却是野史和正史都认可了的事情。
但对昭君出塞以后的事情,正史和野史却有不同的传说,即使是野史,也有不同的版本。那么,哪一种比较适合正史的记载呢?晋朝石崇在《明君辞》记载,昭君出塞后强忍悲痛,在匈奴这个地方默默地苟且偷生。六朝末年时,有传言说昭君在呼韩邪单于死后,因不愿改嫁大阏氏的儿子而吞药自杀。到了唐代,又有人说昭君出关不久,终日哀怨愁闷,郁郁而终。再到了宋代,说昭君为了名节而自杀。在《汉宫秋》里记载,昭君是在黑龙江里投江自尽。在这里,毛延寿也被呼韩邪单于押解至汉朝,被汉元帝下令处斩,让昭君的委屈得到平慰。明朝以后的历史里,全都是昭君自尽的结局,昭君的冤屈也更加令人义愤填膺。
在《前·后汉书》里,对昭君出塞后的事情也有记载:“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伢师,为右曰逐王。呼韩邪立二十八年,建始二年死。……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复株累单于立十岁,鸿嘉元年死。……新都候王莽秉政,欲说太后以威德至盛异于前,乃风单于遣王昭君女须卜居次云入侍太后,所以赏赐甚厚。”在《后汉书.匈奴传》里这样记载:“及呼韩邪单于死,其妻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从这连段记述里可以得知,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做了匈奴的阏氏后,两人生育有一个儿子。然而结婚后仅仅两年时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呼韩邪单于和大阏氏所生的儿子被立为匈奴复株累单于。依照匈奴民族的习俗,父亲死后,儿子是可以娶父亲的女人为妻子,所以复株累单于也要娶昭君为妻,但昭君有自己的想法,她上书给当时的皇帝汉成帝,要求回到汉朝。汉成帝并没有批准昭君的请求,而是让她继续留在匈奴,按照胡人的习俗嫁给复株累单于。
回国的路被封,昭君只好遵从匈奴的风俗,嫁给了复株累单于为妻,成为复株累单于的阏氏,并且生育了两个女孩,一个叫须卜居次,一个叫当于居次。过了十年,复株累单于也死了,昭君和呼韩邪单于所生的儿子伊屠智牙师也在争夺单于之位的争斗中死去。昭君的长女须卜居次在王莽时期曾经入宫侍奉太后,但后来王莽被推翻,须卜居次也因为受到牵连被诛杀。但昭君此后的事情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她是何年何月去世,一概不知。
关于昭君出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只能从民间传说中得知一二,并透过历史记载的蛛丝马迹进可能的还原出历史的真相。昭君出塞到底是自愿的,还是受人迫害而不得不为之,亦是因为和汉元帝一见钟情,而又不能不以民族大义为重,忍辱负重远嫁匈奴。这些真相只能去慢慢进行还原。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昭君出塞确实对于当时匈奴和汉朝的友好关系做出了贡献,她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女性的一个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