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黑色素种植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7751296.html原标题:巴蜀文宗文献在兹——关于成都市新都区明代状元杨慎“状元府”的历史探究
新都明代状元府
据道光《新都县志》记载:“典吏署在县署右为杨升庵故宅乾隆十一年典吏赵宏勋捐修,乾隆四十六年典吏钮正缃培修。”《杨升庵年谱》记载:“乾隆五十三年戊申()升庵殁后二二八年。三月,布政使王昶重立杨文宪公祠墓碑。”“乾隆五十四年己酉()升庵殁后二二九年。是年,新都知县徐世经重建杨状元祠,前竖‘文献在兹’坊。”《新都县志》卷六《祠祀志》记载:“杨状元祠,在城内。乾隆五十四年,知县徐世经重修,前竖‘文献在兹’坊。”“光绪七年辛巳(年)升庵殁后三二一年,是年,云南昆明重修升庵祠。”《云南名胜古迹词典》中记载《杨升庵祠》:“杨升庵祠:在庄昆明市西十五公里的高峣村。万历年间,为纪念杨升庵将其旧居碧峣精舍改建建为祠,供奉其塑像。清光绪七年重修。背靠西山,西临滇池,其旁有清泉,不花木繁盛,幽雅秀丽……杨慎在滇三十余年,在各族人民中影响较大。碧峣精舍是毛玉之子毛沂专为升庵准备的。毛玉也因参与该案,遭廷杖致死。今祀已圮。”“光绪三十四年戊申()升庵殁后三四八年。是年,新都知县邓隆重葺杨状元祠。”依据历史记载着杨升庵殁于云南,云南与四川新都两地为纪念状元而建升庵祠。新都的“杨状元祠”、“升庵祠”与“状元府”有着密切关系,我们在历史记载中寻找答案。
(眉州唐驳虎题)
清代重修《成都县志》记载:“状元坊:治南城内状元街明杨升庵故宅。”《升庵年谱》记载:“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升庵殁后一三六年。是年,新城王士禛入蜀过新都,询升庵故第,有文纪其事。”《新纂云南通志》:“康熙壬子,入蜀过新都县,假馆杨升庵故第。瓦砾之间,有二桂树尚存。丙子,再入蜀,询先生第,已为尉署讯,二桂树犹在,为之感叹。得简绍芳所著年谱。读之,先生以嘉靖甲申遣戍永昌卫,初至滇,病惫,方就医药,而巡抚黄衷力促之去。赖巡按御史郭楠、清军御史江良材营护不死。其后七十二岁,归蜀严檄,催赴戍所,遂以是年己未卒于滇,时巡抚游居敬也。郭楠旋上疏,请宥议礼诸臣,下狱。君子、小人其用心不同如此(原注:王士禛《蜀陇余闻》)。”(民国《新纂云南通志》卷二百六十三《附录》一)
《杨升庵年谱》记载:“雍正七年己酉()升庵殁后一六九年。是冬,德阳李海瀛拜谒升庵遗像,有诗纪其事。”又记载《谒升庵遗像》:“雍正己酉季冬,毛振翻司马题云:是像乃先大夫兆文公觅自滇南,敬藏两载,今遵遗命,请归状元里。’因赞曰:文章气节,今古共佩。道貌如生,风流未坠。’滇人传像肖,蜀士用情深。万里途携到,三冬日计临。有唇难着齿,取貌岂知心。我讶衣冠异,澄怀认古今。”(清道光《新都县志》卷十五《艺文》)《谒升庵太史祠》:“昔我曾经先生墓,翁仲无言疑泣露。世泽犹垂赑屃阴。搔首凭吊忘日暮。今我又谒先生祠,文献在兹谁能步。想见当年骨鲠风,撼门大哭心如诉。独守程朱理不移,继统嗣统何忍误。攘臂深斥张桂流,苦口不惮逢君怒。廷杖幸苏投南荒,即使身死终无负。当时偏异十九人,天爱斯文加呵护。石榴韵早结知交,绫械诗会征雅度。七十二年节坚持,四百余种书丕著。有时傅粉丫髻妆,耗磨壮心谁及悟。潮州抗表韩文公,长沙怀才贾太傅。李白夜郎苏儋耳,千古文人同厄遇。我瞻遗像极低徊,伏阙丰规恍如晤。遥忆碧峣山下祠,洞獠荐馨宁改故。是非身后有定评,议礼奸邪今何处。”(清道光《新都县志》)卷十五《艺文》)。《新都县志》:“杨状元祠,在城内西街。……光绪三十四年知县邓隆重葺。顾记云:在城南,不知何年移置。”(民国《新都县志》第一编《舆地城池》附古迹)
清代《成都县志》地图
据年12月12日《华西都市报》刊登关于新都状元府的文章《杨升庵住过两三年》(作者:万郁文)部分原文:“状元府的大门不同凡响,两扇酱红色的大门足足有几丈宽大,大门上方,订着33号的门牌。进院子是一个小小的空地,空地后是一副巨大的黑漆描金的屏风,上面是威武的雄狮、麒麟图案。空地两边有巷道通向两边侧院。从屏风两边前行,是两排长长的厢房,中间是一个大大的院子,院中两棵高大的桂花树。上面一排就是状元府的大厅堂了。在厢房与大厅之间,左右各有两条过道,通到后面的两个小院,小院内房间出后门又是另一个小院,与大厅内房间的后门连接,这样院子套院子,房间接房间,全院即相连相通,又分得开,各有其用。院内共有9个小院,每个院内都有大小不同的天井。大门外原有两座石狮雄踞,旁有拴马石厩。房顶瓦脊四角高翘,留存明代建筑风格。当时八十年代,房屋建筑虽然败旧,但是其雄风不倒。据史料记载,这座府邸是明代武宗时殿试第一名状元郎杨升庵在成都的住处。后来,状元街陆陆续续的进行了拆迁,到了年,昔日的状元街、状元府彻底在城市中消失了。”这篇文章的使描写状元府的状况,也许是少有的关于新都状元府原样的记叙。
据倪宗新著《杨升庵年谱》中记载,民国十一年壬戌(年)升庵殁后三六二年,此是年,升庵十三世孙杨崇焕书《跋明修撰升庵公遗像》:“此我新邑状元府什袭而藏之,升庵公像朝服遗像也。按朱子价序《人日草堂诗》云:升庵先生在江阳以画像寄我白下(原注:见《山带阁集》。按《唐书·地理志》武德九年更金陵曰白下),是公生前已传其像于江南矣。’及清康熙壬子程封访得公自题小像于高峣(原注:孙鍖刻人补订《升庵年谱》),范承勋旋又购得公遗像而建祠以祀之。雍、乾间,滇南毛振翻、上海赵文哲,俱有题公像赞。是公卒后,遗像流传在人间者,盖不止一本。惟嘉庆戊午桂馥摹公写韵楼之曳杖遗像,附有翁方纲跋语(原注:按涵芬楼《古今文钞》载王昶重建永昌杨文宪公祠堂碑》,称感通寺遗像即此曳杖像也)。及孙刻程封访得者,幸获拜观,其隆准露齿,与此像符合,实一大快事也。考状元祠旧谱,自公曾孙弘泽公珍藏此像,五传至正和公,曾奉谒顾汝修,请撰《复修祠堂记》。道光已亥,邑令张奉书重修桂湖,始肖公像于其中,盖即据祠首光海所呈此像,参考公自题小像而成者也。民国壬戌(原注:焕),人祠瞻拜,见颐际已被鼠啮,适魏秉虔表弟索观,有荆公装池少陵遗像意,因共谋摄影以永其传,并识其颠末如此。”(《补订新都杨氏家谱》乙编·附记)在此段记录中状元府杨慎曾孙杨弘泽珍藏画像,传至杨正和,清道光新都知县张奉书重修桂湖,将此画像陈列其中,在民国时期被老鼠啃食,为了永久留影而想办法摄影(民国时代已使用照相机技术)并保存,杨升庵十三世孙为画像跋记。《升庵年谱记载》:“宣统三年辛亥()升庵殁后三五一年,是春,临安知府贺宗章重刻《杨升庵像赞碑》于福东寺厅壁。《自题像赞》:‘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谅无补于事业,要不愧乎君亲。’”民国《高峣志》卷上:“太史祠,范修《云南通志》:在府治西高峣村,祀杨庄介公慎。万历中,布政使刘之龙建。按察使庄祖诰、黄似华重修。久废。”
新都《杨氏族谱》
据《新都杨氏家谱》记载:“六世祖讳慎,字用修,号升庵,生于孝宗弘治元年戊申十一月初六日。初,公父石斋公梦神,以五代忠臣夏鲁奇赐之,而辅以《中庸》十八章,遂生公于北京孝顺胡同。七岁,母黄孺人教以句读。十一岁,即能拟《过秦论》。正德二年丁卯,举乡易魁。六年,辛未会试第二,殿试状元及第。时年百二十四岁。例受修撰,历任经筵展书官、殿试掌卷官、受卷官、经筵讲官。嘉靖三年甲申,以修撰兼经筵讲官,继父谏议大礼,忤旨,夺俸。随又率百官,伏哭文华门,下狱。两授廷杖,毙而复苏。乃谪戍云南永昌卫。明年正月,至云南戍所。八年,石斋公丧,回籍。葬毕,仍还戍所。以戎服平安凤之乱。至三十八年已未七月初六日卒于戍所,年七十有二,凡约四百种(原注:焕编《升庵书目提要》,收得二百七十余种)。故王世贞《艺苑卮言》曰:明兴称博学,饶著述者,无如用修。《明史》本传亦曰:明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慎第一。’隆庆元年丁卯,诏复公职,赠光禄寺少卿,谥庄介,并荫子宁仁尚宝司丞、有仁国子监(原注:见旧谱)。天启初,又追谥文宪。余散见《明史》本传,何乔远《杨慎别传》、钱谦益《杨升庵小传》。清道光时,又曾有公遗像于桂湖,并兴状元会,以示景仰而隆纪念。”
据《新都杨氏家谱》记载:“始祖諱学原諱开学子九成,前明贤宝卿锦吾公之季子也,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庚子,时金吾公年三十五岁,赋性仁慈,待人宽厚及前,鼎始自省,名学并改其子应锦为过锦,未岁而卒,享年四十有七,时世祖顺治三年丙戌也,先生张献忠之乱,公以子婴足疾不能远行,乃携子怀粮,由新都状元府避跡于县北马家场,普利寺附近之乌木沱,沱之左岸傍觅得一土窟,空旷宏深如屋宇,然于是匿跡于此,或出或入者三年。适遇与族兄諱雄者(按雄公墓在普利寺后)迁居马家场高堰子有三世矣,与公颇相友爱,公亦以此地,既便祭扫宁仁、金吾两代之墓,又乐其风俗之纯,因家马至是卒即葬于普利寺附近未立墓碑,无从祭扫,凡属子孙莫不伤之。”“子遇锦一人。”“二世祖諱遇锦原諱应锦字云章,生于明熹宗天启四年甲子三月初六子时(时学公年二十四岁)性勤而俭,闭户读书于升庵别业者十年,遇张献忠之乱,既以足疾难行,随父避兵乌木沱,兵退鼎革之后,又以父命并收藏升庵遗稿一簏,仍留居之,自是布衣蔬菜食家产日丰。卒于顺治五年戊子仲秋八月享年仅二十六岁葬于普利寺。”《附杨氏祠记事本末》:新都县北十二里有普利寺焉,寺后有繡川河环绕,是为我杨氏祠之吉地也,谨按旧书谱学公于清初由县城状元府迁居于普利寺附近,不过便扫祖寍仁父金吾之墓耳,学公生遇锦一子,遇锦公生朝用一子始起新宅于河环绕处。于道光已酉年改建老宅为祠堂。
新都文化地标状元府(摄影:冯文江)
新都西街关于《新都状元府》的介绍:“新都状元府为明代新都人杨慎高中状元后修造的府第,始建于明正德六年(年),清乾隆五十四年(年),新都知县徐世经于状元府旧址修建升庵祠。清道光十九年(年),新都知县张奉书将升庵祠恢复为状元府。清时的状元府为一坐南朝北的复式四合院南北向两进,东西厢房又各自围合成一小院建筑规模较为宏大,纵轴线上由北向南的主要建筑有‘文献在兹’石坊及坊下石狮一对,前厅,正厅(又名升庵堂)等,20世纪50年代以来状元府大部分建筑陆续被拆除和改建,现仅存原东院的部分建筑年状元府被列为“新都县文物保护点”,后改为新都区文物保护单位。状元府历经风雨,饱经沧桑。
俞廷举在嘉庆元年撰《全蜀艺文志序》曰:“余尝与天下士论古今真大才子,得三人:一曰唐太白,一曰宋东坡,一曰明升庵。才皆天纵,殆文苑中之生知安行者,是以天骨开张,横纵自如,冠绝当代。”杨升庵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文学家,杨慎对哲学、史学、书画、音乐、民俗文化等领域的著述都有极深的造诣。他一生博学多闻,著作达四百余种。《明史·杨慎传》:“明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慎第一。”新都杨升庵文化研究专家张祖涌与张德全父子编著《皇帝之师状元父》记叙:“明代,新都杨氏更为显耀,‘一门七进士,科第甲全川’,为全国罕见。”四川大学舒大刚教授编纂《巴蜀全书》前言记叙:“杨慎在其漫长流放生涯中曾经有七次返蜀。嘉靖十八年他第五次返蜀。”《杨升庵年谱》记载:“嘉靖三十六年丁巳(年)七十岁。八月,升庵归新都。弟杨惇在宴席上中风而殁,升庵痛悼倍于寻常,为文祭之,并详述抚孤之事。”(升庵文集》卷九《祭文》)在同年十一月到泸州。又记载:“嘉靖三十七年戊午(年)七十一岁。七月,庵返新都。途经成都之时,蜀大宪伯刘见锋入觐,同寅诸公设祖筵于锦江东浒。命升庵纪其事,书之册。”在历史文献中记载杨升庵七十一岁回新都,可能是生前最后一次回新都状元府。状元府是杨升庵在新都居住府邸,距今有多年的历史,现在保存的状元府遗址在文化传承中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与历史地位。
新都区文化保护单位“状元府”
(文章编辑:眉州唐驳虎,资料来源:清代道光《新都县志》;倪宗新著《杨升庵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皇帝之师状元父》张祖涌张德全编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新都《杨氏族谱》(冯文江提供),清代重修《成都县志》记载,相关状元府的历史有待进一步考证,注:以上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