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长期的外戚掌权,给王莽以篡权机会 [复制链接]

1#

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秦汉史话》连载31,欢迎收看。

汉王朝从草创到全盛,经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到了元、成、哀、平时期,终于步入危机深重的末途。在这50余年间,汉家皇权削弱,弄臣擅权,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使它陷入无法摆脱的困境。

01、外戚宦官擅权

从汉元帝开始,外戚、宦官开始长期擅权。先是外戚史高凭借皇亲关系,官至大司马领尚书事,但是他只是充位而已。当时元帝的老师、前将军萧望之,还有光禄大夫周堪,更多地得到元帝的信用。

史高为了把持朝*,便与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相勾结,排挤萧望之和周堪等人,形成两派*治势力的斗争。

萧望之、周堪不满许、史外戚放纵,又痛恨宦官弘恭、石显擅权;而史高、石显则指责萧望之、周堪、刘更生结为朋*,企图专擅权势,要求交廷尉查办。

汉元帝昏庸无比,竟不懂交廷尉就是下狱治罪,使萧望之尝尽坐牢之苦。

萧望之获释之后,虽然再度被起用,但是仍没有逃脱弘恭、石显的毒手,最后被迫自杀。

汉元帝不亲*事,宦官专擅朝*愈演愈烈。弘恭死后,石显继任中书令,威权日盛。太中大夫张猛、魏郡太守京房、御史中丞陈咸、待诏贾捐之等人,因曾经上书揭发石显之短,都先后被罗织罪名处死,或者被罚作苦役。朝廷公卿群臣都怕他,而依附他的则封官晋爵。

终元帝之世,实际的朝*大权,为宦官所把持。

到成帝时期,尊母后王*君为皇太后,以母舅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

王凤上台伊始,先剥夺石显大权,不久,石显又被免官,迁回原籍,在途中不食而死。原来附和石显的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也都因罪而被罢官。

从此,朝*大权转入外戚手中。汉成帝荒淫无度,王凤把持朝*,王氏家族贵幸倾朝。河平三年(前27),王凤的弟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同日封侯,称为“五侯”。王氏子弟封官的更多,几乎充斥汉廷各部门。郡国宰相及刺史,也都是王氏亲属充任。

大将军王凤专擅权柄,连汉成帝也畏惮几分。有人举荐刘歆有异材,成帝准备拜他为中常侍。不料侍从官员惶恐不安,竟至连连叩头,力劝成帝请示大将军再办。最后王凤不同意,成帝竟不敢擅自任命。

王凤把持朝*十余年,他死之后,王氏其他成员仍继续控制朝*。

汉成帝在位27年,死后无子继嗣,遂由定陶王刘欣继位。这就是汉哀帝。从此,外戚除了王氏家族之外,又增加刘欣一系的丁家和傅家。

外戚为了争权夺利,彼此矛盾重重,西汉*治愈加腐败。但是直至汉平帝时期,太皇太后王*君还活着,她的内侄王莽接任大司马一职,王氏家族重新控制汉家朝*。

上述从元帝至平帝四朝,由于宦官和外戚擅权,使皇权大大地削弱,西汉朝*如江河日下。这种局面的形成,正是统治集团奢侈腐化的结果。

02、奢侈之风,日甚一日

元成以来,奢侈之风,日甚一日。从皇帝、贵戚、公卿、到属僚,无不争于奢侈。汉元帝沉溺于声色,汉成帝以好色闻名,生活极其荒淫糜烂。当时皇室随武帝旧规,后宫女子不计其数。

皇帝不仅生前尽情挥霍,死后同样侈靡无度。宣帝死后葬杜陵,元帝为他安排守陵的宫人,达数百人之多。汉成帝即位时刚刚19岁,只过一年,他就开始为自己营建陵墓。由于他不满意初陵的规模,后来又改作昌陵,结果治作五年未成,而“功费大万(亿)百余”。为此,汉廷大兴徭役,重增赋敛,搞得百姓财竭力尽。

皇室奢侈挥霍,臣下竞相仿效。公卿大臣、诸侯亲属、一般官员,以至地方豪富,“妻妾或至数百人”,或“畜歌者至数十人”,侈靡之风相当普遍。

与此同时,土地兼并日趋加剧,农民纷纷破产,奴婢数量不断增加,占地数百顷甚至上千顷的豪强地主,在西汉末年并非个别现象。当时出现的大规模田庄,就是土地集中的产物。

如南阳大豪强地主樊重经营的田庄,拥有土地三百余顷,还有一个50平方里的陂塘,田庄里使用“童隶”劳动。

而土地集中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量农民丧失土地。他们有的变为佃户,受到豪强地主“什税五”的地租剥削。有的成为饥饿的流民,背井离乡,“相枕席于道路”,甚至因饥僅和疾疫而大批死亡。有的被迫卖妻鬻子。

势家豪强的贪残,使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最后被迫奋起反抗了,到成帝时,终于爆发了农民和铁官徒的起义。

各地接连不断的起义,加深了汉王朝的危机,汉家统治已经无法照旧维持下去了。

哀帝即位之初,面对汉王朝的危机,大司马师丹提出限田、限奴婢的建议,企图使汉家摆脱厄运。经过群臣讨论,汉廷具体规定:诸侯王、列侯、公主、吏民占田不得超过30顷;诸侯王的奴婢以人为限,列侯、公主人,吏民30人;商人不得占有土地,不许做官。

但是,这些规定触犯了官僚贵族的利益,遭到外戚丁、傅两家,以及宠臣董贤的反对,结果无法实施。

汉王朝连缓和社会矛盾的细微兴革,也难以推行了,这正表明它已经腐朽到了极点。

汉王朝危机深重,就在这关键时刻,曾一度退隐的王莽,再次被推上历史舞台了。

03、王莽托古改制,终篡大权

哀帝在位六年,死时26岁,没有儿子嗣位。他的祖母傅氏、母亲丁氏也已经先他死去。

原本失势的太皇太后王*君得知哀帝死讯,立即赶往未央宫收取皇帝的印玺,并派人急召她的侄子王莽入宫主持丧事。接着,罢去大司马董贤的职务,由王莽接替。又派车骑将军王舜持节前往中山国,迎接中山王刘箕子(即刘衎)到京师继位。这就是汉平帝。

平帝即位时年仅9岁,由太皇太后王*君临朝称制,大司马王莽掌管朝*。有了前面的教训,太皇太后王*君勒令平帝的母亲卫姬及外家,都不准到京师伺候平帝。因此,这位小皇帝成为汉家的招牌,实际的朝*大权落入王氏家族手中,而王莽是其中的核心人物。

王莽发迹,与王氏家族的勃兴,息息相关。王莽的曾祖父王贺,武帝时为绣衣御史。祖父王禁,宣帝时任过廷尉史。他们都是汉廷的一般官员。直到王莽的姑母王*君,在元帝时被立为皇后,这个旧的贵族之家,才由衰微而再度勃兴。

汉成帝即位后,王*君成了皇太后,王氏一族贵幸倾朝。他们先后有十人封侯,五人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执掌汉家的朝*大权。朝廷公卿、大夫、侍中、诸曹、郡国守相、刺史,也多出自王氏之门。王氏家族成为西汉末年权势最大的*治集团,王莽即依附这个家族一跃而为汉朝的头面人物。

王莽的父亲王曼,是王*君的异母弟。因为王曼早死,来不及封侯,所以王莽自幼孤贫。但是他“内事诸父,曲有礼意”,受到王氏兄弟的信任。王凤病重时,王莽小心侍候,连月不解衣带。临死前,王凤荐举他为黄门郎,又迁射声校尉。后来,又经他的叔父王商,以及一些官员的推荐,成帝封他为新都侯,擢迁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

绥和元年(前8),由于叔父王根的推荐,王莽接替王根为大司马,执掌汉廷大权。但是,不久成帝死去,哀帝继位,外戚傅氏、丁氏得势,王莽被迫辞职。元寿二年(前1),哀帝死,王莽才重任大司马。

王莽执*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并进一步夺取汉室最高权力,便大施各种权术。他培植*羽,安插心腹,提拔附顺他的官员。对官员中的异己者则加以排斥,有的免官,有的罢去官爵后迁徙边远地区。甚至连他的叔父王立,也被遣回封地,以免干涉他的行动。同时,他还唆使公卿上书太皇太后,攫取州牧及二千石官员的任免权。

为了笼络人心,取得宗室、老臣的支持,王莽大封宗室和功臣的后代为侯。对二千石以上的退休官员,则发给原来俸禄的三分之一,直到老死为止。当青州(今山东地区)、以及其他郡国发生旱灾、蝗灾时,王莽率先上书,表示愿捐钱万,献出土地30顷,交大司农分给贫民。遇有自然灾害发生,他就素食,以博取忧国忧民的声誉。

王莽又利用古文经学派,作为代汉及改制的工具。事情是这样:汉武帝尊崇儒术,立太学,设置五经博士及弟子员。博士们传授的经书,都是汉代通行文字隶书书写的,所以称为“今文经”。当时的公羊学,以及后来的縠梁学,即属于今文经学派,曾经盛行一时。到成、哀之际,刘歆受命校订秘府藏书,曾发现一部《春秋左氏传》,是用先秦古文字写成的。刘歆认为,它的作者左丘明,与孔子是同时代人,他们的好恶也相同。

与《公羊传》、《縠梁传》依靠传闻解释经义相比,《左氏传》更符合《春秋》宗旨。因此,刘歆建议将《春秋左氏传》,还有当时陆续发现的《逸礼》、《古文尚书》、《毛诗》等都列于学官。但是,博士们不赞成,刘歆写信指责他们,结果遭到一阵攻击。因为今文经学派势力大,刘歆只好离开京师,到外地去当郡守。

刘歆要立的四种经书,都是用先秦篆文书写的,所以称为“古文经”。随着古文经学的兴起,儒家发生了内争,儒学也分成两派。今文经与古文经不仅文字不同,更主要的还在它们释经的内容、*治历史观也大相径庭,于是便演成以经学为形式的*治派别的斗争。

平帝即位后,王莽执掌大权,古文经学美化古制,倡导复古的主张,正是新莽代汉、托古改制最好的工具。在王莽的支持下,古文经学再度兴起。他将刘歆召回朝廷,委以重任,先后任右曹太中大夫,迁中垒校尉、羲和、京兆尹,又封红休侯,掌儒林史卜之官。

刘歆要表彰的《春秋左氏传》、《逸礼》、《古文尚书》、《毛诗》四种古文经,也都列于学官。

王莽还扩充太学,扩建太学生房舍。增立《乐经》于学官,将五经增为六经。每经的博士增为5人,每个博士领弟子人,进一步扩大博士及其弟子的人数。在郡县设立学校,设置经师,招收生徒。

他又网罗天下异能之士,凡通晓《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小学、医药、方技的人,由地方官备车马遣送京师,前后达数千人。

王莽所征募的“异能”之士,自然都是古文经的信奉者。他们在京城讨论经传,撰写释经的文字,对今文经学发动攻击,并作为异端思想加以剿杀,以求达到统一学术思想的目的。

王莽通过表彰古文经学,为新莽代汉、托古改制造成舆论。在经学的外衣下,思想学术愈益演变为*治说教,成为维护这个*权合法化的工具。

与此同时,王莽攫取汉室最高权力,也在加紧进行。他出任大司马仅仅几个月,便指使亲信上书替他邀功请赏,终于得到太皇太后的宠信,封为太傅,赐号“安汉公”。

元始三年(3),王莽又策策立自己的女儿为皇后。这种联姻无疑使王莽既得的权力进一步得到了巩固。

但是王莽并不满足,他的心腹王舜等人,又上书大造舆论,认为王莽的功德,可与殷朝的阿衡伊尹、周朝的太宰周公相比,应兼采“阿衡"、“太宰"的称号,以"宰衡"封王莽,位居上公。于是,太皇太后亲封拜。

王莽官为宰衡、太傅、大司马,可谓位极人臣。他还接受“九命之锡”,即皇帝赐予九种表示极尊的器物,其权势之大和声望之高,都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就在这时,泉陵侯刘庆上书声称:汉平帝年轻,“宜令安汉公行天子事,如周公"。

王莽问鼎的野心,正在一步步实现。然而他行天子事,平帝毕竟是绊脚石。正是在这一关键时刻,平帝突然驾崩,使王莽更加得心应手。在他一手操纵之下,宣帝最小的玄孙、年仅两岁的孺子婴,被立为皇太子。

一时,王莽代汉舆论四起,符命图谶随之出现。有人凿井挖得一块白石,上面写有红字:“告安汉公莽为皇帝”。王莽指示亲信上奏此事,太皇太后无可奈何,令王莽居摄践祚。于是,王莽服天子冠冕,南面朝群臣,做起了“假皇帝”。

仅仅过了3年,王莽又以假造的金匮符命,逼令元后交出传国玺,准备改朝换代。

公元9年,王莽抛掉孺子婴,摘下汉家招牌,改国号为“新”,改元“始建国”,做了真皇帝。

04、王莽一系列的改革

然而,王莽摄*及代汉,不仅没有使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得以缓和,反而愈益加深了。还在他摄*刚刚四个月,宗室刘崇因不满王莽专制朝*,与张绍合谋起兵攻宛(今河南南阳)。

第二年,东郡太守翟义移檄郡国,以王莽“毒杀平帝,摄天子位,欲绝汉室”为号召,发兵十余万讨伐王莽。槐里人赵明、霍鸿等人,在关中起兵响应。王莽惊恐万状,立即分派王邑、孙建、王奇、王级将兵镇压。

王莽建立新朝那年,又有宗室刘快起兵胶东。这些反莽的兵火,大多属统治集团内部相互火拼,表明王莽代汉与正统观念格格不入,给新莽*权又蒙上一层阴影。

新朝面对深重的社会危机,加以新的*治动荡,一开始就陷入重重困境。为了摆脱危机,稳定*局,集中权力,王莽登位后,即下令改制。主要内容有如下几项。

改变职官制度。在中央,设四辅、三公、九卿。在地方,仍然实行郡县制,郡守称大尹,县令长称宰。王莽仿效古制,对职官制度作了较大改变,职官名称及秩名也都全部更改。

推行“王田”制。王莽认为,土地兼并起于“废井田”,造成弱者无立锥之地。他企图通过恢复井田制,解决土地问题。始建国元年(9),王莽下令推行“王田”制。法令规定,凡男子不满八口之家,占地超过一井(亩)的,必须将多占土地分给九族,或者乡里;没有田地的,按一夫一妇百亩之制,授予土地;土地不许买卖。这个规定直接损害官僚贵族、豪强地主及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地反对,结果只推行三年即告废止。

禁止买卖奴婢。西汉末年,随着土地兼并加剧,奴婢数量不断增加,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始建国元年(9),与推行“王田”制同时,又改奴婢为“私属”,禁止买卖奴婢,以维系小农经济,保证农村劳动力。但是奴婢买卖并未停止,犯禁者数不胜数。因此,天凤四年(17),又重申禁止买卖奴婢,然而收效仍然不大。

实行五均、赊贷、六筦*策。这是一项工商市场管理*策,始建国二年(10)开始实施。所谓“五均",即在长安、洛阳、临淄、邯郸、宛、成都等城市,设置五均官,称为“五均司市师,由长安东西市令、其他五大都市长充任,管理五谷、布帛、丝绵等物价。五均官在每季的第二个月,要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以稳定市场的价格。上述货物滞销时,五均官要按质量由官府以原价收购。如果市场货物超过标准价,官府则将掌握的货物按标准价出售。如果低于标准价,则听任自相买卖。五均官所属的钱府,还负责征收工商税。

“赊贷”指官府发放贷款。凡是贫苦的百姓,因无钱办理祭祀和丧葬,可以暂时向官府借钱,祭祀的借期不超过十天,所借丧葬钱限于三个月内还清,官府不收取利息,这种贷款称为“赊"。还有一种贷款,即贫民经营产业,如果资金短缺,可向官府预借,官府收取的利息,每年不超过十分之一,这种借款称为"贷"。

“六筦”是指官府统一掌管六种经济事业。这就是对盐、铁、酒实行专卖;名山大泽、铸钱、五均赊贷,由官府管理。这是六种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较大的事业,由官府实行垄断,目的在于避免豪民富贾从中渔利。

变更币制。自从汉武帝统一货币以来,至西汉末年,五铢钱成为当时通行的货币。居摄二年(7),王莽变更币制,另造新币大钱、契刀和错刀三种,与五铢钱同时并行。始建国元年(9),王莽登位后,又废错刀、契刀和五铢钱,另造小钱,重一铢,与大钱并用。翌年,王莽再改币制,分黄金一品,银货二品,龟宝四品,贝货五品,钱货六品,布货十品,共计五物,六名,二十八品,统称为“宝货"。这些货币品名繁多,质量不纯,加以使用原始货币,更为混乱,结果新币无法流通。在这种情况下,只好使用小钱、大钱两种,龟贝之类,不得不废止。天凤元年(14),又罢大钱和小钱,改作货布和泉布。

王莽几次变更币制,造成货币流通混乱,社会经济遭到破坏,而每次改币都有不少人破产。至于犯私铸之罪,被全家没为官奴婢,或者被罚作苦役的,人数相当可观。

对少数民族的*策。王莽认为,边疆少数民族“僭号称王”,“违于古典,缪于一统”,所以统统贬“王”为"侯"。始建国元年(9),他派遣使者收回原汉朝授予的印绶,改授新朝的印绶,引起少数民族强烈的不满,关系也日趋紧张。

对于匈奴,除了改授新朝的印绶外,又加给一些侮辱性的称号,称匈奴单于为“降奴服于”,后来又改称为“恭奴善于”,使宣帝以来和好的汉匈关系遭到破坏,匈奴再度入塞劫掠吏民和畜产。

为了对付匈奴的骚扰,始建国二年(10),王莽从各地征发囚徒、丁男及甲卒30万人,由孙建等率十二将分道并出,准备对匈奴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此后匈奴继续掳掠不绝,北部地区遭到严重的破坏。

此外,西南地区、西域各少数民族,也因王莽改王为侯,与新朝关系逐渐恶化,以至中断与内地的往来。

新莽代汉及其改制,本是汉家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借以挽救汉室于危亡,也符合王莽攫取最高权力的愿望。然而新莽取代汉室本身,由于不合封建“正统”观念,在道义上得不到广泛的支持。

王莽摄*及登位之后,立刻遭到统治集团另一部分人起兵反对,形成*局持续不稳的局面。乃至后来一些参加农民起义的贵族,仍然以“复汉”为号召,使王莽在*治上处于被动的地位。

这是新莽代汉及改制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

而王莽改制企图牺牲官僚贵族、豪强地主及富商的部分利益,以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的做法,又使王莽在*治上进一步陷入孤立的境地,因而改制受到很大阻力而无法继续推行下去。

再加上改制不切时宜,甚至照搬古制,*策又屡屡变更,以及吏治败坏,官员营私舞弊,因此改制失败是必然的。

在这种情况下,新莽代汉及改制如同火上加油,使汉末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因而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