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个小地方的商人曾一次被乾隆嘉奖过14位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效果如何 http://pf.39.net/bdfyy/dbfzl/171129/5888067.html

公元年3月9日,大清帝国乾隆二十七年二月十四日,扬州天宁寺行宫,这是发生在乾隆皇帝第三次下江南时的一幕。“朕此次南巡,所有两淮商众,承办差务,皆能踊跃急公,宜沛特恩以示奖励”。

16名盐商同时加官晋爵,这在清朝的历史上并不多见,商人们这一次又为圣驾南巡捐献了多少银子,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引人注目的是,在这批受封的商人中,至少有14位均来自帝国南方一个名叫徽州府的地方。一个小小的徽州府何来如此众多的富商巨贾,它究竟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在安徽南部江西北部和浙江西部,三省交界处,这块东西长公里,南北相距公里,面积仅1.25万多平方公里的山区,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徽州府。徽州府在省极南,所辖六县歙为首,休宁祁门婺源角,绩溪府北黟西守,这是以诗歌的形式对徽州一府六县的地理位置所作的形象概括。徽州古称新都、新安,这里东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阨,战争鲜有波及。随着中原地区的战乱频仍,朝代更迭,群山环抱的徽州先后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移民浪潮,成为中原世家大族乱世避难、治世隐居的世外桃源。

然而,移民的不断涌入,人口的急剧繁衍,让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的徽州日益不堪重负。据统计,到12世纪初,两宋之交的靖康之乱后,徽州人口己达户,公元年猛增到56万多人。公元年,清嘉庆二十五年,徽州一府六县更是高达万多人。据清康熙《徽州府志》描述,徽州耕地严重不足,人均不到一亩。本土粮食奇缺,完全依赖浙江江西两路运米接济。“一日米船不至民有饥色,三日不至有饿殍,五日不至有昼夺”。

人多地少,食不糊口。那么对徽州人来说,他们的生存之路又在哪里呢?12世纪以后,徽州的人地矛盾有所凸显,徽州人不甘于宿命,不是固守在土地上,而是毅然走出徽州,外出务工经商。“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当那个年代的绝大部分中国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向土地讨要生活时,不甘宿命的徽州人却把眼光投向了山外的世界。面对地狭人稠的现实困境,他们毅然做出这样的选择,天下之民寄命于农,徽民寄命于商。

徽杭锁钥,又称江南第一关。位于安徽绩溪县伏岭镇,是徽杭古道上的重要关隘。徽杭古道,是徽州人直下江南的主要陆上通道,也是徽州府通往外地的诸多古道中,最为出名的一条。

19世纪30年代的一天,徽杭古道上匆匆走来一位名叫胡光墉的少年。胡光墉,字雪岩,徽州府绩溪县湖里村人。他七岁丧父,家境十分贫困,以帮人放牛为生。十几岁时被乡人荐往杭州的一家钱庄当学徒,胡雪岩就这样离开了他的绩溪老家,攀上了江南第一关。此刻,他已无心留恋脚下的山川秀色,因为他再清楚不过,只要自己再往前挪动几步,到了这关口,就算是真正地背井离乡了。

杭州,那个既陌生又向往已久的大都市,能容得下他这个山里娃么?

公元年,南宋皇帝赵构把陪都从南京迁至杭州,这是继十世纪的五代吴越国之后,杭州又一次成为王朝的都城。在11年前那场目不忍睹的战争中,北方女真族大举南侵,北宋灭亡,宋室仓皇南迁。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夜夜笙歌,沉浸在醉生梦死之中。南宋王朝的建立,给徽州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机遇。徽州毗邻浙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近水楼台。徽州出产的木材、茶叶、生漆、桐油,还有著名的新安四宝:澄心堂纸、汪伯立笔、李廷珪墨、龙尾歙砚等,源源不断地沿新安江运往杭州。

在这个时期,徽州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有名的商人。比如说程承津、程承海兄弟两个人,就是广置产业而致富。还有徽州的先贤,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他的外祖父叫祝确,建造了大批的商店和客栈,面积几乎占据了徽州府城的一半,所以号称祝半州。

徽州人赚取了历史上的第一桶金。进入16世纪以后,一种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新思潮悄然兴起,并在素有程朱阙里之誉的徽州掀起轩然大波。

王守仁,浙江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此人文韬武略,世所罕见。公元年,34岁的兵部主事王守仁因冒犯大太监刘瑾被杖四十,贬任贵州龙场驿驿丞,一个掌管驿站的不入品小官。在这个人迹罕至的西南边陲小镇,王守仁潜心研究龙场悟道,终于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学术流派:致良知说。致良知说,与程朱理学放眼于士大夫阶层迴然不同。商人、田夫、市民都有良知,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

王学提出很多观点,都是惊天动地的。良贾何负于闳儒,士商异术而同志,四民异业而同道,这个实际上把商提高到跟士平等来看待了,就鼓励了人的思想解放。人更加看重自身的价值,更加看重自身的主体性,这一点正好和整个明朝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转型联系起来,就发挥了巨大作用。一时间,在原本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徽州,阳明心学大行其道,王学之风劲吹。

棠樾敦本堂,是鲍氏支祠在徽州以及徽州人的经商所在地,类似敦本堂务本堂的地方并不少见。那么对徽州人来说,究竟什么才是本呢?

这是一则在徽州寻常可见而又意味深长的故事。

徽州府歙县人胡廷仕,远赴湖南经商,久无音讯,妻子当掉自己的首饰,命儿子出门寻父。儿子徒步至山东河北一带,遍寻不见,沿途号泣,直到遇见家中的旧仆,父子俩才得以相见。出人意料的是,父以功名未遂,坚不欲归。你是否成功?是否回来受欢迎?就看你能不能在商业上面赚到多少钱。所以这样一来的话,整个社会就形成了一个有利于经商的这样一个文化氛围。读书是功名,那么我们经商也是功名。

安徽黟县西递村,有座多年历史的老宅:笃敬堂。笃敬堂的正厅悬挂着这样一副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读书是本耕田是本,营商同样也是本,徽州人的价值观彻底转变了。

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从16世纪初的明代中叶开始,徽州的整个从商之风愈演愈炽,高潮迭起,延续时间长达近四个世纪之久。

多日奔波之后,胡雪岩如期来到杭州,并顺利进入钱庄,为人机灵手脚勤快的他不久就被升为跑街,每天为钱庄招揽生意,讨要债款。虽然忙忙碌碌,日子过得倒也衣食无忧。一天,湘军的一位营官来到钱庄,声称军饷接济不上,要求贷银两千两,当时恰逢店主管事不在,年纪轻轻眼光却颇为独到的胡雪岩权衡再三后,便擅自贷下了这笔巨款。胡雪岩的自作主张,让钱庄老板大为光火。他自然丢掉了饭碗,不过,事情很快就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时隔不久,那位营官便将贷银如数奉上,而且本息分文不少。钱庄老板追悔莫及,营官见胡雪岩代己受过大为感动。他拿出自己的俸银以及搜刮而来的一笔巨款,鼓动下了岗的胡雪岩办起了自己的第一家钱庄,取名阜康。

不久,胡雪岩就结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关键人物,浙江巡抚王有龄。在王有龄的关照下,胡雪岩很快当上了巡抚大人的粮台官。浙江的粮草军火均由他经办,官军的饷银公款也一律通过阜康钱庄汇兑,一跃而为名副其实的官商。

阜康钱庄,胡雪岩打造其商业帝国的第一步。相对于胡雪岩的传奇人生,大部分徽州人的经商之路往往更加平凡,也更加有迹可循。

程大位,徽州府休宁县人,年轻时曾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经商,因商业计算的需要,他随时留心算学,遍访名师,广集算书。返归故里后,程大位潜心著述20年,完成了中国古代数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算法统宗》。公元年,《算法统宗》流传到日本,开创了日本和算之先河。程大位因而被日本人奉为算神。

《天下水陆路程》,明清时期流行的众多商旅路程图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作者是明代徽商黄汴,此书详细记载了北京和南京两京,以及全国13个布政司的条水陆路线,道路安全状况,注意事项,至于各地风土人情风俗习惯,风景名胜等,书中也或长或短地作了介绍。为了打造这本经商宝典,黄汴足足花去27年时间。要做大的商业,没有高的文化素质是做不出来的,所以徽商贾而好儒就这么来的。

你要了解各地的物产、要了解各地的商业信息、要了解政府的法律、要了解交通、要了解各地的民风民俗等等,而所有这些都跟你的文化素养是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罗穷二罗富,三罗开当铺。这首《看罗纹》的儿歌,在明清时期的徽州广为流传。在徽商经营的行业中,盐典茶木为四大宗。对很多徽州人来说,开个当铺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明朝末年,南京共有当铺家,分别由徽州人和福建人把持。福建铺本少,取利三分四分。为了战胜对手,徽商采取了统一行动。徽州铺本大,取利一分二分三分。这场商战到底打了多久,我们不得而知我们不得而知。但两地商人竞争的结果,自然不出所料。

江南过去有个说法,叫无徽不成典,当铺的头柜朝奉则被称为老大。在江南人的发音中,老大与骆驼同音。徽州商人故而也就有了徽骆驼的绰号。他们身上那种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亦被称为徽骆驼精神。晚年的胡适在给台湾出版的《绩溪县志》题词时,极富乡土情怀地写下了努力做徽骆驼几个大字,的确意味深长。

博物馆中有份徽州商业合同的原件:公元年,徽州府祁门县人郑元祐等五人合伙贩运木材,不料遭遇风潮,木材漂散以致蚀本,合同就是根据每人入股的多少界定了相应的赔偿数额,口说无凭立字为据。

徽州商人之间的合作,大多建立在这种契约和理性的基础之上。迄今发现的几十万件徽州文书中,商业文书就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这种强烈的契约意识,也让徽州人以健讼而著称。一个除夕之夜,父子三人嘀议,明天是新年,大家要各说一句吉利话,保佑来年走好运不惹官司。父亲先说了第一句:今年好;长子接着道:晦气少;次子最后说:不得打官司。三人说完后,还写了幅长条挂于中堂之上,以取吉利。

不料第二天一早,女婿上门拜年一见长条,竟随口分作上五下六的两句,大声念道:今年好晦气,少不得打官司。

不打官司虽然是触霉头的笑话,却真实地反映出徽州人健讼的特色。有这么多的契约,就会引发很多的纠纷。那么有这么多的纠纷,同时大家又需要订立更多的契约。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矛和盾一直处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之间,这或许正是徽州有别于其他区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色,也使得黄山脚下的这方水土成为闻名遐迩的商贾之乡,成为徽州朝奉的温床。

徽州商人多从学徒做起,以小本起家。这样的经历,使得他们即便在发迹以后依然能节俭成性。胡贯主,清代徽州府黟县西递人。所开店铺遍及江西鄱阳、景德镇、九江和安徽休宁等地。每次前去江西,胡氏只带一把雨伞和一个布褡裢,褡裢一头放钱两百文,一头装锅巴一包。中途在茶亭歇息时,他就出钱一文,买来开水就着锅巴充饥解渴。他老也无需去客栈投宿,因为沿途都有他家的店铺。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提及一些赶考的徽州人,即使家资巨万,也是一身粗麻短褂、赤脚蹬草鞋的打扮。千里跋涉赶赴京城,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外人听上去大概会大跌眼镜,徽州人却甘之如饴。徽州士子如此,生意场上的徽商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慌不忙三日到余杭,三日到余杭鸭蛋未露黄。生存的巨大压力磨砺出徽州人吃苦耐劳节衣缩食的品性。也让徽州商人早已了然,既然寄命于商,就只能全力以赴,义无反顾。

为了筹措资本,许多人是变卖家产,或者是称贷借贷于四方。因此,他在资本的早期原始积累阶段以及扩大再生产时期,徽州人只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才能使自己的经商得以进行下去。

新安江,徽州商人漂洋过海的起点。新安江畔这个名叫芳坑的小村,是明清徽州茶叶世家江氏家族的发祥地。江家至少七代经营茶叶贸易,最早可追溯到明代。但前几代都是小打小闹,一直没有多少起色。直到清道光年间,江有科南下漂广东,家族生意才做得风生水起。

公元年,江家耗银8多元收购了三万多斤茶叶,加工成箱茶后,由儿子江文缵负责押运到广州,全程1多公里,途经多个村镇关卡,历时近两个月才能到达目的地。这是一条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充满风险的崎岖商旅。江有科运了三万斤茶叶到了广州,如果按照当时的平均价格销售的话,他可以获利1多元的银元,相当于多两银子。

后世学者对明清大宗商品的价格做过系统研究,发现商人通过长途贩运而获利的奥秘。以苏浙与湖广地区粮价为例,两地最大差价都在50%左右,有时竟高达%。棉布的差价就更大,最高获利可达五倍。旧时候的商人,一个是行商一个就是坐贾,他们获利的关键就是贱买贵卖。

有一份徽州商人汪元长谢胪一合作经商的一份协议,汪谢两家原先在汉口各自开有绸布店,后来谢家专门派人坐庄苏州,置买绸布等货,运至汉口发卖后,两家又从汉口购买粮食等货物,运往苏州销售。吴楚之间的贸易就这样形成了。徽商的眼光还是很准的,所以他的事业做得很大。你看他经营的要么是江南盛产的,要么是江南紧缺的。

吴楚贸易,以粮食食盐木材为大宗。两淮的食盐、四川湖广的粮食、湘西黔东南以及四川的木材,均在号称天下货物聚买第一大码头的汉口转运。财大气粗的徽州盐商,往往载盐而来载米而去。吴楚贸易,带动了沿江城镇城市的兴起和繁荣。在汉口九江安庆芜湖、南京镇江扬州等地,到处都活跃着徽州商人的身影。史料因而有云,沿江区域向有无徽不成镇之谚。

徽商的第一大贡献,就是开拓了中国一个大的市场,把这个市场跟那个市场串联起来了,形成了一个市场的网络。这个网络是一种创造,对今天来说也是很有作用的。特别是网络密集的地方,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15世纪80年代的明成化末年,一名达官显贵把搜刮而来的民脂民膏运回了松江老家。当地一位老人随即登门拜访,磕头称谢。官员极为诧异惊问何故,老人回答说:我们松江老百姓的钱财,都被徽商赚走了,现在仰仗您老又把财富带了回来,我们怎能不表示感谢呢。这是明人笔记《云间杂识》里记载的一段故事,故事虽然讥讽的是官员的贪婪,但松江乃江南棉布业的中心,徽州商人云集于此,的确是在情理之中的。

南翔镇,上海四大古镇之一。与附近的罗店镇一起享有金罗店银南翔的美名。这两个镇的棉布业远近闻名,镇上布庄林立徽商云集。据明万历《嘉定县志》记载,南翔镇曾经一度衰落,原因竟是徽州人被地痞无赖所欺凌,稍稍徙避而造成湖州市南浔镇。

江南蚕丝名镇尊德堂,国民党元老张静江的故居。张静江家族世代经商,祖上本是徽州府休宁县人,曾祖张维岳在南浔先开糕团店,继设小酱园,到祖父张颂贤这一代,张家开始发迹。丝绸、盐务、酱园、腌腊等业他无不涉猎。在财力雄厚的南浔四象中,张家位居第二。

有学者统计,16世纪下半叶的明嘉靖万历年间,江南市镇就有个,到18世纪的清乾隆年间,猛增到个。这其中,徽州商人的贡献是有自共睹的。

公元年的一天,在浙江兰溪经商的祝丹山,当众宣布了一项从未有过的决定。

祝丹山本是浙江海宁人,30年前在兰溪开设祝裕隆布庄,做起了布匹生意。若干年后,祝裕隆已经发展成为金华地区最大的布店。然而彼时的祝丹山已经年迈,家族后辈中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当时兰溪的经商环境可圈可点,各地商人汇聚。其中资本最大最善经营的当属徽商。于是祝丹山决定,聘请徽州人担任职业经理人,全权负责经营家族生意。

祝裕隆采用的办法是,产权、经营权、同所有权分开,那分开之后委托谁呢?委托徽商。徽州人没有辜负祝家的信任,后来布庄的七位经理人都是徽商。在他们的带领下,祝裕隆的辉煌整整延续了两百年。

其实,对多财善贾的徽州人来说,哪里有商机他们便出现在哪里。千山万水也无法阻挡他们的脚步。贵州省天柱县三门塘村,一个典型的侗族村寨,清水江从旁一路流向东北,两岸则是优质杉木的主产区。当年,徽商远涉千里,将黔东南的木材源源不断地运出。

浦市镇,湘西四大名镇之一。这里的木材经洞庭湖汉口,可直达江南。小镇曾经盛极一时,包括徽州在内的各地会馆,一度多达13家。在古城四川阆中,这家客栈的前身,是明末清初徽州胡姓商人开设的当铺和钱庄。这是川北乃至整个四川目前仅存的一处徽派古建筑。

重庆开县,北依巴山。多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一个鲜为人知,而又感人至深的徽商故事。

公元年,徽州府休宁人吴纲告别妻儿,前往西楚谋生。此时的他已年逾半百,双鬓堆雪。两年后,吴纲转贩豫章。公元年,他又一次远赴关中,也许是天意弄人,四年下来,吴纲不仅没赚到什么钱,而且几乎赔光了所有本钱,和家人也渐渐失去了联系。吴纲的儿子吴琨,长大成人后,决定出门寻父,几经周折,总算在开县山中打探到消息。让他始料未及的是,父亲不知何时已经悄然离开了人世。悲痛不已的他只得将父亲的遗骸背回了家乡。

商海茫茫,荆棘遍地,险象丛生,假如没有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去搏命的一股韧劲,区区一介商人又谈何立业。

旧时徽州流行着这样两句土话:出门身带三条绳,可以万事不求人。意思是说,爬山涉水身背的行囊坏了,抑或肩挑的扁担断了,都用得着绳索。实在不济时,还可以用它来自行了断。

在这些外出经商的徽州人眼里,有两样物品是最为忌讳的。一是茴香二是萝卜干。因为茴香的谐音是回乡,而萝卜则意味着落魄。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矣。

以自己的身家性命,来搏取一份商海前程,无怨无悔,至死方休。数百年来,徽州人正是抱着这种破釜沉舟的信念,前赴后继地投身商海,才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商业神话。

前世不曾修出生在徽州,年到十三四便多往外溜。过山又过岭一脚到杭州,有生意、就停留,没生意、去苏州。同乡多顾爱,答应肯收留,半来年一过,身命都不愁,逢年过节时,寄钱回徽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