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铭章率川军死守滕县壮烈牺牲,两党领袖献 [复制链接]

1#

下图是现存于成都建川博物馆的川军“死字旗”(复制旗),这是一位父亲在儿子出征时,送给儿子的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伤时拭血,死后裹尸”。

现存于建川博物馆的川军“死字旗”

在抗日战争中,万川军奋不顾身,誓师出征,因其穿着草鞋、扛着大刀土枪出征,而被称为“草鞋军队”,然而这支军队却在战场上给了日军重创,几乎所有的大型战役都有川军将士的身影,令国人佩服,因而留下了一句“无川不成军、川军从来不负国”的俗话。

王铭章将军就是数百万川军的一个缩影,年七七事变后,日军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分兵两路对我国全面发动侵略战争,位于数千里之遥的王铭章将军与其它川军将士一样,深刻感受到国破家亡的危机。

从位置上讲,四川距离南北两大战场都非常遥远,他们本可以躲在大后方保存实力,或是像当初对待“剿共”一样,敷衍了事,要知道,蒋介石想将势力进入四川早就是人所共知的事了。

可在家国大义面前,在面对为国效忠还是保存实力的问题上,川军各部将领及属下官兵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宁可放弃自身利益,将四川让给国民*中央*府,自己背井离乡长途远征,也要在国难当头之时成全一名军人的家国大义。哪怕战死在他乡,也算是尽了一个军人的本分,以自己的一腔热血,捍卫祖国,捍卫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妻儿。

王铭章将军像

于是,由川军领袖,时任四川省主席的刘湘,代表全军将士向国民*府多次请求出战,这一请求正好切合蒋介石的心意,一直想要将军队开进四川却屡屡受阻的他总算是抓住了机会,于是大笔一挥,当即同意了川军出川抗日的请求。

虽然答应了川军出川抗日,但又恐川军人数太多,开拔出征后不服管教将后患无穷,因此要求川军各部在出征前必须归属于国家,由中央调派到各个战场。武器装备自行准备,弹药补给由国家酌情供应。

就这样,川军各部被全部打乱了编制,分派到了全国各个战场,王铭章也在告别了妻儿后,率领所部将士于德阳誓师出征。

告别妻小,誓师出征

临行前,他给妻子留下了一封绝笔书:

现在日寇入侵,国家危在旦夕,我军已请准出川抗日,我知道这次抗日战争,我们是以弱对强,当然要付出代价。此次出征,我很可能为国战死;如果我为国战死了,这是我的夙愿……”

从这封绝笔信中不难看出,王铭章作为一名军人,一个久经战阵的将军,深知此次出征将凶多吉少,但为了国家民族,明知九死一生,他也势必请战出征,甚至将其视为自己的夙愿。

出征后,王铭章所部被改编为国军第一二二师,隶属于第二十二集团军四十一军,由川陕公路进入陕西,再途经陕西开赴山西战场,准备加入到保卫山西的对日作战中。

壮士出川(剧照)

当时,在山西共有两个战场,分别是位于晋北的析口和晋东的娘子关。由于川军武器装备很差,全军上下几乎清一色都是土枪、大刀,机枪一个师仅有十几挺,土制的迫击炮也只有6门,还大多老化,至于山炮、防坦克炮等先进武器,他们根本想都不敢想,更别提空中支援、坦克部队等见都没见过的武器装备了。

所以包括王铭章的一二二师在内的川军部队,都被作为预备队放在了后头,这让川军兄弟们很是恼火。

既然决心出川保家卫国,那都是想争得打头阵的,可怎奈,川军在此前的军阀混战和各大内战中表现属实平平,因为装备差,身体条件又不如北方将士那样人高马大,所以即便如今出川作战,也是被战区长官所瞧不上的二流部队,根本没指望他们能顶住拥有着步、炮、空联合作战能力的日军。

但王铭章就是心里咽不下这口气,他告诉自己的部下,虽然我们的装备差,但我们的血性可以弥补任何不足,待我们上战场后,叫他们看看川军绝不是孬种。

同时,王铭章教导将士们,大战一开始,就要做到“受命不辱,临危不苟,负伤不退,被俘不屈”。

因前线战事吃紧,本是被编为预备队的四十一军在刚到达陕西宝鸡不久,便得到命令,全速开赴山西参加战斗。

在这种紧要关头,任谁都看得出,前线一定是被打得撑不住了,不然不会这么火急火燎地将预备队派上前来。

可是,接到命令后,明知前方迎接他们的将是一场硬仗,十之八九会有去无回。王铭章和他的将士们却如同得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般,穿着破破烂烂的粗布单衣,靠着一双被冻紫了的脚,硬是不分昼夜的如约到达娘子关阵地。没有半刻停歇,便接替了之前被打得摇摇欲坠的友军,与敌人展开激战。

在武器装备和单兵素质都远差于日军的情势下,面对日军的狂轰滥炸,王铭章和他的将士们始终坚挺着不让分毫,与日军激战了七个昼夜,一次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为娘子关保卫战乃至整个华北战场局势的稳固作出了杰出贡献。

战后,王铭章部减员过半,而上级又不给予补充,为了利于日后作战,一二二师只能将原有的四个团缩编为两个团,随后转战平遥、张兰一带继续与日军作战。

死守滕县,壮烈殉国

年底,日军占领济南后,开始由津浦铁路南北两个方向合攻徐州,而国民*方面也知道,徐州一旦有失,日军就可以依靠其地理位置将南北两大战场将连成一体,使得日后的抗战形势对我方更加不利。为了阻止日军南下,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所领导的徐州会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壮士出川(剧照)

徐州会战是国军与日军在华中地区展开的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国民*府先后集结了99个步兵师,1个炮兵旅和4个炮兵团,总兵力近万人与日军展开决战。

该战役历时五个月之久,共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的第一阶段便是沿津浦铁路的一系列保卫战,目的是为了给四面八方赶来的友军争取时间,布置战局,王铭章的成名之战“滕县保卫战”也就是在这里打响。

滕县南距徐州仅一百多公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徐州会战中,它不仅是津浦路的咽喉重镇,也是徐州北部的重要屏障,战略位置极其关键。

会战初期,由于国军各部大多是徒步行军,速度十分缓慢,徐州附近兵力有限,为了争取到更多的集结、部署时间,年1月,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急调第二十二集团军火速赶往徐州北部参战。

此时,在山西与日军战斗了40余天的第二十二集团军早已伤亡过半,整个集团军锐减到不足两万人。更要命的是,此时正值三九天,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节,二十二军的战士由于都是来自四川,出征时还是单衣单裤脚穿草鞋,后又始终没有得到补充,大多依旧是离家出征时的行装,很多人脚上还穿着草鞋。

但就是这样,接到长官部命令后,全军还是没有半点拖延,立时出发,脚踩草鞋顶着大雪向徐州徒步行进。

看着川军兄弟们身着破破烂烂的单衣,几乎赤着脚在雪中行军,沿途的山西、河南,纷纷向川军兄弟们送上衣物、补给。商铺也均是商量好了一样,没有一家抬高物价,并且很多人都将家中积存的猪肉、粉条、大白菜送到敌军前,不管官兵们收不收,放下东西就走。

滕县以前一直是韩复榘的部队负责防御,在这国破家亡之际,百姓们都渴望能有一支为人民而战的军队,而韩复榘却畏敌如虎,弃全省民众而走。

而川军入城后,却带来了另一番景象,这支军队虽然穿着破衣烂衫,但却军纪严明,与之前的韩军大不相同,还在各乡宣传,帮扶民众,人民又看到了新的希望,纷纷欢迎川军的到来。

面对百姓们的爱戴,川军将士无不热泪盈眶,虽然缺吃少穿,天寒地冻下很多人倒在大雪里再也站不起来,但为了这些支持他们的父老乡亲,即便光着脚也要赶到战场。

就是在这种信念的推动下,来自四川的第二十二集团军顶着冬日严寒依旧如时抵达滕县北部。经过短暂休整后,便与日军展开了激烈交锋。

面对装备精良、弹药充足的日军,手持土枪大刀的川军将士采取迂回作战的方式,多次重挫日军,还在夜间奇袭中击毙了日军中将中岛荣吉,极大的鼓舞了全军将士。

3月9日,被打得红了眼的日军集结重兵,并配有大量飞机火炮对国军防线展开狂轰滥炸。在日军大口径重炮的火力覆盖下,国军几乎只能被动挨打。

眼见着武器装备上的差距如此悬殊,集团军总司令孙震果断调整部署,任命第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为四十一军代军长兼前方总指挥,在16日夜间与与日军在城外肉搏了八个小时后,率领一二二、一二四两个师撤入滕县城内,依靠城墙和城边地势布防,并随时准备与日军展开巷战。

本就残次不全的二十二集团军在滕县的连续作战中又是损失大半,尚具作战能力的也只有王铭章所率领的两个残师,总人数仅剩人。

仗已经打到了这个地步,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撤入城内的王铭章率领川军将士仍旧咬紧牙关,用手中仅有的土枪、大刀、手榴弹誓死抵抗,寸步不让,使得日军几次进攻均无功而返,留下的只有成片的尸首和带不走的伤兵。

或许是在连日的近战中损失太大,日军不想再采取近战的方式与王铭章的部队继续消耗下去,于是在当日夜间调集重炮冲着城内发射了2万发炮弹,硬将城墙炸塌两处。

可刚刚炸开城墙,王铭章就命令将士们用存储的0包食盐将其堵住,并以机枪、步枪和手榴弹继续阻击日军,在双方差距如此悬殊的情势下,日军居然又足足打了一昼夜,直至17日下午3时才勉强攻破城门,踏着二十二集团军将士的尸体攻入了滕县城中。

此时,退入城中的王铭章所部只剩下三百余人,且大多伤痕累累。眼看着敌人已经攻入城内,胜利已然无望,可遍体鳞伤的川军将士依旧不肯投降,决心即便战至最后一人,也要死死地钉在阵地上。

川军烈士雕像

为鼓舞部队士气,王铭章将军不顾个人安危,亲临城中心的十字街口指挥作战。

看到将军都将生死置之度外,手下残存不多的将士更是忘却了生死,在王铭章将军的指挥下,利用所剩无几的弹药于街道上、胡同中、民房内,与敌人逐一展开争夺,滕县城内,不时传来川军将士拉响光荣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声音,其惨烈程度不可言喻。

下午五时,眼见全城即将落入敌手,已经无兵可用的王铭章率领身边仅存的十余名亲随和二十一军将领向敌人发起最后的冲锋,最终,在一连串的机枪扫射中,王铭章将军身中数弹,与他的参谋长赵渭宪、副官长罗甲辛、少校参谋谢大墉、第一二四师参谋长邹慕陶等多名战友、部下将领一同殉国,至死也未向敌人屈服。

与他们一样,在滕县与日军殊死拼杀的川军将士均是无一人投降,全体战死沙场,以军人的一腔热血报答了一路支持他们的父老乡亲,直到3月18日,滕县才落入敌手。

滕县保卫战以其惨烈的牺牲连续数次击退日军,不但重挫了敌人士气,还使其数万精锐始终无法南下,为之后台儿庄大捷赢得了宝贵时间。

年5月,持续激战五个月之久的徐州会战终于以我方胜利而宣告结束,整个战役歼灭日军3万余人,而中国人死伤约10万人,但在敌我武器装备和整体实力严重不对等的情况下,能够获得此等战果已然实属不易。

会战结束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面对各部将领当众说道:“若无滕县之苦战,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创成也!”

壮士出川剧照

魂归故里,举国哀悼

王铭章将军及所部全体将士殉国的消息一经传出,举国哀悼,战区长官李宗仁将军得信后,立即派人偷偷潜入滕县废墟中找出王铭章尸首,经王铭章叔父王文振验证无误后,遗体被装殓并隆重举行公祭,还亲自为王将军守灵。随后,由王文振一路护送王铭章灵柩回归四川新都故里。

与此同时,国民*府对王铭章将军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追授其为陆军上将军衔,按上将待遇厚葬、抚恤,重庆各界人士为王将军及阵亡在滕县的川军将士举行哀悼会。

灵柩从徐州回归四川的路上,途经各大城市时,百姓们闻讯纷纷而至,前来为这位民族英雄送行,毛泽东、董必武等中共方面领导同志还联名送上挽联,表达对烈士的哀悼。

蒋介石对王铭章将军的评价

在武汉,国民*府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蒋介石亲自参加,并送了挽联:执干戈以卫家邦,壮志不还,拼将忠忱垂宇宙;闻鼓鼙而思将帅,国殇同哭,忍标遗像肃清高。

与此同时,毛泽东也在悼念王铭章将军的挽联中写道:“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身殉国,为中华民族增光。”

是的,放眼整个徐州会战,国军伤亡的6万多将士中有一半都来自四川,川军在战斗过程中虽然屡受冷落,但取得的战果却在参战各部中堪居首功,川军用自己的英勇表现让国人真正认识了他们,同时也让各战区长官部再不敢将其以二流部队视之。

6月13日,王铭章将军的灵车进入四川省府成都,成都市*府下令,为迎接王铭章将军及川军阵亡将士魂归故里,成都全市下半旗志哀,停止一切娱乐活动和宴会,各商家、店铺停业半天,各个街口用松柏枝叶搭成牌坊,街道两侧布满标语、素花。百姓们五步一香案,十步路祭,向英雄致哀。据统计,当时夹道敬送王铭章的川中父老竟延绵十余里。

同时,空军还特派出一架飞机低空飘洒传单,传颂王将军的英雄事迹,灵车走过之处均是白茫茫的一片,使整个蓉城都沉浸在悲哀之中。

当日,王铭章的安灵仪式于成都东城根街将军府邸隆重举行,低沉的哀乐声中,前来祭奠者包括共产*人在内的各界爱国人士络绎不绝,人数多达十余万。

8月30日,依照王铭章将军生前遗愿,其灵柩由家人运回他的家乡“新都县”安葬,从此,英灵落叶归根。

纵观王铭章的一生,身为一名久经沙场的将军,他无愧于国人,更有功于国家和民族。但能在战死沙场之后成为国民英雄荣归故土,得到万民如此礼遇也算在九泉之下可以瞑目了。

王铭章将军之所以能获得如此殊荣,除了他个人视死如归的卫国精神和所部将士的民族大义外,还因为他们代表了客死他乡的数百万川军将士,是他们不惜舍弃家人,背井离乡,破衣烂衫的扛着粗糙的土制刀枪与几乎实现现代化配备的日军死战,用四川人的血捍卫了国家民族。

自此之后,曾经那个四分五裂,在军阀混战时表现平平的二流部队再也没有被人瞧不起过,虽然他们的武器装备很差,但他们在捍卫国家民族之战中表现出的英勇,让举国上下都为之敬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