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非王氏族谱西毛村始迁祖王宗宝世系支派辩 [复制链接]

1#


  近来,拜读本家的《王氏族谱》,从自己的名字逆推至先祖王宗宝那里,显示“以上失讳”,线断了,还差五代没能与始祖联系上,遗憾油然而生,同时也有些疑惑:既然没联系上,凭什么判定他的世系?于是多次查阅比对,这一认真不要紧,竟然发现其世系真的有误,他应是六世祖,却被安放到五世祖的位置,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但这又是事实,有足够的依据能证明这一点。


  有三条依据能证明“宗宝”先祖的世系有误,他不是五世祖,而是六世祖。

一、查阅族谱卷一北支人员,五世祖16人,名字都带一个“振”字,清清楚楚,没有一个与“宗宝”的名字相关。查阅族谱卷六南支人员,五世祖3人,单字名讳:锐、宏、锡,也与“宗宝”名字无关;查阅六世祖5人:宗义、宗仁、宗礼、宗智、宗德,与“宗宝”名字相关,无需赘言,谁都能看出他应是六世祖级别的。

 二、再看宗宝之子“文登”被列为六世祖也不对,应为七世祖。

查阅六世祖26人,其中16人带“亭”字,5人带“宗”字,另5个单字名讳:鳌、璜、瑸、、善,都与“文登”不相关。

查阅七世祖时发现:章,武、梓、登、科(五子登科之意),文、秀,与“文登”相关,符合家族同辈人取名有所参照的规律,说明他们是一个级别的,都应是七世。


  三、再用同样方法拿宗宝之孙“九仁”及本村的“九仪”在七世祖、八世祖的名字里面核对,发现与七世祖无关,与八世祖里面的“九田、九韶、九德、九成、九思”相关,因此判定“九仁”“九仪”属于八世级别,而不是谱上的七世。

如果是一条证据尚存在偶然性,但祖孙三代都显示世系应为下一代时,就可以下结论了:“宗宝”是六世,“文登”是七世,“九仁”“九仪”是八世,后面以此类推,都应比谱上的世系往后延一世。

这样一纠正,就合理、对头了。

这还影响到付家山子村和巩王村王氏族人的世系。因付家山子村“永礼”那一支是从西毛村迁居过去的,其世系也高了一世;巩王村“元復”那一支是参照西毛村“申锡”对应的世系,因此其世系也高了一世,都应为下一级。

 那怎么会出错呢?

一是因为刚开始修谱时,南支、北支各修各的,南北还没有合谱,北支的修谱人员无法参照南支的“宗”字辈判定世系,也没有参照北三支里面的“九”字判定世系。

二是在寻找判断过程中发现西毛村“永安”“永顺”等人的“永”辈与谱上“用周”“用文”等人的“用”字辈读音相似,错误地认为他们是一个级别,于是参照十世定位,倒推上去,于是“宗宝”被排列成了五世祖。


  在证明了“宗宝”世系是六世祖的基础上,才能谈他的支派问题,也就是哪一个分支的问题。

谱上将“宗宝”列为北次支也是不对的,与谱上所列的五世祖和我上面证明的六世祖都自相矛盾。因为北次支传承到七世以下才有失讳、失续,如果是北次支,“宗宝”最多是八世祖的人物,祖孙三代人的名字也不合谱上规律,所以归为北次支很明显是错误的。

虽然宗宝、九仪的世系、支派在谱上出现了错误,但把这两分支放在北次支和北三支之间还是很明智的,因为北次支振光、振亮和北三支振安、振邦名下失续的人员居多,放到他们之间,便于后世的新发现和进一步链接。


  最令人费解的是,既然能确定“宗宝”是六世祖,那他在族谱上与哪位五世祖可能联系起来呢?

说实话,因宗宝“以上失讳”,从确切证据上说暂时无解。如果允许尝试一下链接的话,有三种可能:

1、五世祖中,北四支“振田”子二,名下只接续一子,第二个缺,是一种可能。

2、五世祖中,北五支“振州”子一,但名下没有接续儿子的名字,是一种可能。

3、五世祖中,北三支“振邦”四个儿子。长子鳌、三子瑸接续下去了,次子璜和四子的下面没有接续下去。“璜”注明“徙居博兴”,而博兴境内只有西毛村和永平村有本族后裔,因此“璜”徙居西毛村的可能性非常大。从谱上看,只有振邦的重孙辈五人名字中带“九”字,与宗宝之孙“九仁”与同村的“九仪”高度一致。且“九仪”名下标注“与九仁祖系近服兄弟”,很符合振邦四个儿子这一情况。“”“璜”这两个名都与玉石有关,存在取字“宗宝”的可能,很像是博兴西毛村的“宗宝”或“九仪”之祖。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我比较看好这种可能。此条如果成立,“宗宝”“九仪”就属于北三支。

 从谱上西毛村人员错误的世系来看,十四世有“龙”字辈,按照上述原因,世系应为十五世,刚好与其他分支中十五世有“龙”字辈的规律重合,这似乎不是偶然,或许是到十五世时,大家族之间建立了联系,从而参照“龙”字辈起的名字。

族谱可能出错吗?历来就有。

出错的原因除了笔误、失误之外,最大的原因是历史久远、分支多,合谱过程中出现错误造成的。西毛村王氏先祖“宗宝”“九仪”的世系被抬高了一世,就是修谱时历史已跨越了四百年,分支断了链接,合谱判定世系时出现了错误造成的。

综上所述,族谱上西毛村人员的世系是错误的,通通被抬升了一级,应回归到下一级,再修谱时必然要纠正,这是个重大发现。


  同样道理,合谱后我们村在“方”字辈之后套用的“中、正、秉、得、允”等辈分,也因上述原因被错误套用,自然也是高了一级,应为下一级。那已经使用了的怎么办?将错就错,已用的就不改了。新出生的孩子可以根据自家情况进行修正,隔下一辈,逐渐调整到续起的辈分“远承近守清国同臣”上来。

已用的名字不好改,但世系必须改,比如说我,谱上是十八世,人家问我世系时,我就不能说错误的,只能说正确的“十九世”;人家问我辈分,我先报大名,说明有误,然后告知应为“秉”字辈。

同样,孩子的下一代取名时,我会给调整过来,主动降一级,不用已知错误的“得”字辈,而用后面的“允”字辈。

这听起来有些荒唐,但这又是事实。纠正错误,回归本来的世系和辈分,也是实事求是、敦宗睦族不二的选择。

作者/来源:非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