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白霖 http://m.39.net/pf/a_4681581.html封面新闻记者柴枫桔实习生刘彦君摄影报道
“从年起,我们针对辖区内老、弱、病、残、孕、幼及五保户等弱势群体建立了紧急救助台账,同时由村(社区)两委会、辖区民警及相关攻坚单位负责人、志愿者代表组成了应急队伍,并且明确紧急救助责任人,定点帮扶,达到一对一的效果,这样可以在灾情发生时迅速疏散和撤离弱势人群以及转移安置点”。提起新都区在灾情发生时运用到的救助措施,成都市新都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向怀炬翻着一本账本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新都区位于成都市北部,辖区幅员面积平方公里,历年来发生过地震、洪涝、风雹(雷电、大风、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如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年汶川地震,均对全区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今年,新都区为了客观认识辖区灾害综合风险水平,为后续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新都区全面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开展区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重点查明区域抗灾能力,掌握风险隐患底数。
12月24日,由成都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凝聚风险普查正能量媒体采风行”活动走进成都市新都区。深入了解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新都区有哪些亮点和成果?做了哪些工作?发生了哪些变化?
建立家庭减灾能力调查表
提高家庭风险灾情发生防范意识
“除了之前建立了紧急救助台账之外,我们还在每个村都安排了志愿者上门对灾害风险调查和自然灾害重点隐患展开家庭抽样调查,重点查明区域抗灾能力,掌握风险隐患底数,虽然有些老百姓在涉及家庭收入的情况上不配合我们工作,但是经过我们志愿者耐心做思想工作,还是使这项普查工作圆满完成。并且,我们特别对于普查中调查对象重叠的普查内容,实行了精细化统筹,争取一个单位只跑一次、一个家门只敲一次,最大限度的合理划分了普查对象。”向怀炬带着封面新闻记者前往新都区的军屯镇,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
在记者随志愿者上门普查的工作中发现,有一户家庭配备了家庭应急包,女主人廖女士向记者解释道,“*府经常上门来宣传要注意防范和应对生活中容易发生的风险,所以我受到影响就有意识的买了一个应急包放在家里,我也很担心万一家里遇到突发情况我们没有办法及时处理,有时候就很担心厨房起火之类的。”当被问到对上门普查风险灾害的看法时,廖女士表示,“我觉得还是非常有必要做普查调查的,这样可以加强我们对风险防治的了解,也会让我们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去注意到可能发生灾情的风险隐患,这些都能提高我们以后遇到风险灾害时的逃生几率,更容易自救和救出别人”。
廖女士向志愿者介绍应急包内容
据了解,志愿者所普查的信息都会通过登记在册做成家庭减灾能力调查表,在灾情发生时,这些调查表便于相关部门迅速根据表入户解决问题。同时,还能通过利用家庭减灾能力调查表对数据做评估,对每个区域按抗灾能力划片,并将评估后的数据情况逐级上报,最后上传国家自然灾害风普系统,以此提高国家抵抗风险的能力,加强综合减灾能力防治。“今年我们主要是收集基础数据,明年就会对我们收集到的数据做评估,形成一个数据库,最后上传到图库,形成可视化数据,这样国家在灾害防治时就可以通过图库查看,一目了然。”向怀炬补充到。
下一步,新都区应急管理局还将结合全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成果,科学评估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防控水平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科学预测今后每一个时期灾害风险发展趋势和特点,为制定科学实用的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建立起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有效开展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提供权威的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60余年来不间断监测
22个自动气象站覆盖到了所有镇街
在自然灾害风险普查中,气象灾害也是重要的一环。新都区气象局副局长陈志安向记者说到,“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寻找极端天气和灾害发展之间的关系,摸清其中的历史规律和底细,为我们保障灾情预警提供更多可靠的依据,因为灾害天气不一定会造成灾情,我们必须通过大量翻阅资料来比对。并且,我们气象局在风险来临时,起到了前端预警发布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提高气象预测度的准确率,来提高我们*府部门的减灾能力”。
在气象局的档案室里,记者看到了这里气象局存放着从年建站以来所有的气象资料,这些资料包含每一天的气温、降水、风向风速、气压、相对湿度、云量、能见度、天气现象、日照等气象要素,也记录了当时所发生的气象灾害情况,比如何时何地发生了何种气象灾害,造成了什么样的损失。气象局可以通过将气象部门内部的记录与地方志、年鉴等资料进行一一比对核查,提高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的开展效率。
新都区气象局监测设备
同时,陈志安表示,“我们还投入了大量人员搞研发,不断升级设备,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全面实现观测自动化,不断提高我们的抗灾能力和检测能力。目前,新都已拥有22个自动气象站,覆盖到所有镇街,为我们防灾减灾工作打牢了第一道防线。”据悉,如今新都区气象局运用到的主要监测手段包括地面气象站、气象雷达、气象卫星、小卫星监测、无人机监测、智能气象监测设备等。近年来,随着前向散射能见度仪、降水天气现象仪、自动日照传感器、多温多雨系统、天气现象视频智能观测仪正式纳入业务运行,年4月1日起,新都区地面气象自动观测正式切换为业务运行,新都地面气象观测迈入了全面自动化时代。
研发GIS可视化服务平台
提高成都市重点危险源安全风险测控能力
据了解,各区县除了将监测到的数据上传到国家自然灾害风普系统里以外,还会上传到成都市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以下简称城安院)自己研发的GIS可视化服务平台里。上午,在新都采风之前,记者来到成都市城安院参观了GIS可视化服务平台,城安院总工程师廖学燕指着平台上的数据显示向记者说道,“我们通过高空卫星和无人机数据监测,将矿山看的很清楚,同时,我们还在特别危险的地方装了北斗监测,这些可视化数据非常利于我们在危险发生的时候紧急救援,还可以让我们一目了然的看到每个地方的风险状况”。
据悉,成都市重点危险源GIS可视化服务平台,是城安院为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数据成果分析应用开发的信息化平台。平台采用当前先进的Cesium三维可视化技术,将现场采集的三维模型、高分遥感影像、安全分析成果、矿山专题图件等数据进行集成与系统开发。
GIS可视化服务平台
同时,平台还提供了二三维一体化数据展示、分析、管理与发布能力,提供三维浏览、地名搜索、标注、测量以及空间分析等功能,采用微服务架构构建,以及容器化部署,为提高成都市重点危险源安全风险测控能力,精准查找安全风险和隐患,应急救援准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并为共同防范遏制安全事故发生,科学开展重大灾害数值模拟,建设成都市重点危险源数字孪生搭建了基础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