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皮肤病新技术 http://m.39.net/pf/a_9263136.html近日,“中国+中亚五国”外长第二次会晤在陕西西安举行,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将主持会晤。哈萨克斯坦副总理兼外长特列乌别尔季、吉尔吉斯斯坦外长卡扎克巴耶夫、塔吉克斯坦外长穆赫里丁、土库曼斯坦副总理兼外长梅列多夫、乌兹别克斯坦外长卡米洛夫将来华参会。
“中国+中亚五国”外长第二次会晤
这次“中国+中亚五国”外长第二次会晤将围绕抗疫合作、共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国际协作等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商签有关成果文件,举行一系列双边会谈及多边友好交流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会晤的地点陕西西安,正是“一带一路”的历史背景“丝绸之路”的起点。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于西汉都城长安(东汉延伸至洛阳)。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而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隋唐时期世界最大的城市。
自从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隋时,隋文帝在“大兴县”营建新都(长安县东),命名为“大兴城”。唐朝时,以中轴线重新划分长安县与大兴县,并更名“大兴县”为万年县,取意“万年长安”,重新恢复“长安”之名。元代,“长安”丧失首都地位,“长安城”所在地“京兆府”易名为“奉元路”。明朝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而来。但“长安城”仍称“长安”,归长安县管辖,“长安”之名并未废除,一直保存至近代将“长安城”剥离“长安县”独立设立“西安市”为止,“长安”之名废止。
古长安
那么,作为古代的文明中心,当年的长安,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变迁,现在的西安,又是什么样子呢?但因篇幅有限,正所谓观一叶而知秋。我们不妨选择一个西安的标志性建筑来讲讲——西安古城墙
为什么要选择西安古城墙来写呢?其理由有四。
首先,西安城墙是一本无字的史书。
第二,西安城墙是古老城市的醒目标志。
第三,西安城墙的存废之争是考量现代文明水平的试金石。
第四,西安城墙是凝聚市民城市记忆的具象物。
西安城墙又称西安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西安城墙是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现存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漫步旧城豪气扬,万千故事激胸膛。”站上西安城墙仿佛还能看到长安城曾经的繁华。
西安古城墙的大致介绍就先到这里,既然我们是从发展的角度入手,那么就说一些近代的“看得着,摸得到”的地方来通过古城墙来讲述关于一些西安的变化。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虽然这句话听起来充斥着对人性讽刺的意味,但是又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事实。战争,意味着流血,牺牲,破坏,以及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很讽刺对吧?但是无论如何,战争是残酷的,对人,对物,皆是如此。而城墙这种本身就是为战争而生的东西,受到的影响更是首当其冲。
辛亥革命,清宣统三年(年)的著名的“二虎守长安”战役。安远门城楼在战火中被毁。民国十五年(年),部分城墙被装满火药的棺材轰塌,永宁门(南门)箭楼也于此役中被炸毁。
民国时期战乱频繁,经济衰败,当时的西安城也破旧不堪。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民国时期的地方当局为保护城墙,也做过一些必要的修护工作,如发布保护城墙的措施,实施小规模修缮等,这些修护工作虽未能改变古城墙衰败面貌,但对保护其完整性及为日后大规模修缮起到了积极作用。
到了建国初期,西安城墙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曾经走过一段曲折的历程。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和“左”倾思潮的影响,西安城墙曾几度历经被完全拆除的危险,幸而在部分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国家领导和省、市领导及专家学者、社会各界人士的坚持下,西安城墙才免除了被拆除的命运,迎来了改革开放后命运的转折。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西安城墙
前文已经说了,要从“看得着,摸得到”的角度来阐述古城墙乃至西安的变化,那么我们就需要贴近生活二字。
如果要说古城墙就很贴近生活的话,此话就过于牵强了。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古城墙下的顺城巷说起了。
站在雄伟的西安城墙边上,总会感觉吹来的风都是历史的味道,一侧是巍巍古城墙,一侧是秀丽端庄的明清古建,而城墙与古建之间顺墙而成的街巷,那就是西安的文脉——西安顺城巷。
顺城巷全长12.7公里,是城墙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没有新建大道的宽阔华丽,却因它的存在,使得原本因墙而隔断的围城内与外,城垛与飞檐不觉间浑然一体。
顺城巷承载的是每一个老西安人孩提时代的记忆,但是曾经的顺城巷因为历史时间问题,并不是如今我们看的那样。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顺城巷
有老人回忆说“城墙根下居住的大多是棚户,以收废品为生,环境卫生脏、乱、差。”
在年至年,西安对城墙进行保护维修,全面修复了城墙墙体。至今为止,西安城墙及顺城巷周边地区共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整修,整治后的顺城巷巷道两侧,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其原有的古城风貌。
改变始于想象。早在年,西安市就启动了《西安市-年城市总体规划(草案)》修编工作,正式提出“复兴皇城”的构想。经过10年的渐进式恢复、改造、提升,顺城巷的一系列基础工作已经完成。年,西安正式启动“皇城复兴计划”,决意打造墙顺城巷历史文化街区三大地标项目:“长安里?”、“皇城坊”和“尚德?映巷”。此次计划不仅意味着顺城巷改造项目正式进入大规模实施阶段,同时也带动了城墙内的文化体验式经济走廊的复苏。
现在的城墙不再孤独,院落不再断续,在这青石小径的巷子里,集中了风格迥异的青旅、食店、酒吧、咖啡屋。
更有震撼人心的秦腔、土生土色的陕派相声,夜晚听听陕派相声的诙谐幽默,院门半掩静待听客到访。
看够了大风景,在城市高楼的间隙里,沿着城墙根,深入到城市的小脉络当中,或许更能了解西安这座城市。
从之前的破瓦颓垣、颓垣败壁到现在的万家灯火、灯红酒绿。整个西安乃至全国上下,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弹指一挥间,沧海桑田,那些年代记忆,始终停留在脑海,让我们在经济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更觉幸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