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成都到华阳县过县,除了成都华阳,还有几个 [复制链接]

1#
程少为挂号多少钱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05703.html

据记载成都、华阳两县都叫“首县”,其界线由南较场,经包家巷、君平街、三桥南街、西丁字街、青石桥,再北上经南、中、北暑袜街、迄北门喇嘛寺为止,以街心分界,东南属华阳县,西北属成都县。

“成都到华阳—县过县”,是成都地区流传很久的一个说法。所谓的“县过县”,其实在很多地方都存在过,指的主要有两层意思。其一,县过县是“现过现”的谐音,也就是说两个地方的交易可以面对面进行,很方便;其二就是这两个县是挨在一起的。当然,这两层意思都说明了,两个地方相距的确这非常地近,可能就是跨一步从一个县到了另一个县,并且两县的联系非常密切。成都到华阳—县过县,说的是成都县到华阳县,基本很近。在以前的成都。成都县和华阳县是共同组成成都府城两个附郭县,两个县都是成都府的首县,当然这两个县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而是成为了成都主城区的几个区。成都县和华阳县同周边其他县域不同的是,这两个县不仅挨在一起,而且两个县的县城实际上都是成都府的府城,甚至可以说两个县的县城就是一座城。而两县交接的位置,也在成都城的中心区域,难舍难分。成都和华阳的县过县,实至名归。

成都县与华阳县

不过在成都这一块区域,除了成都县和华阳县有“县过县”的说法以外,还有另外几个县之间,同样也存在的这种说法。只不过相比成都到华阳,这几个县”县过县”的说法,影响力没有那么大,但在改县对应的区域,还是比较普遍的。由于成都平原上曾经出现过大大小小的很多县,而一些县由于区划本来很小,相距也并不是很远,因此“县过县”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其一,温江到郫县(今郫都区),也有“县过县”的说法。温江和郫县是老成都知名的两个富裕县,这两个县也是紧紧地挨在一起,比邻而居。而两县的县城,其距离也仅10公里左右,可以说是非常接近了。而同时,温江和郫县在很多方面,诸如文化、经贸联系等,其联系都非常的密切。因此,温江、郫县实际上在很长的时间里,也有着“县过县”的说法。时至今日,温江和郫都区的联系依然也非常密切。

温江城区

其二,郫县到灌县(今都江堰市),也称作县过县。郫县和灌县之间的距离,相比较成都到华阳,或者温江到郫县都要远很多。尽管灌县和郫县的边界也是接壤的,两地在很长的时间里也是挨在一起的,但两个县的县城,其距离接近了30KM,并不算近了。不过,郫县与灌县之间,依然还是有着县过县的说法,这在其他区域是比较少见的。郫县到灌县的“县过县”,其实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郫县和灌县联系非常密切,由于郫县是灌县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所以两地的交流一直以来都非常频繁,而两地的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也非常的相似。第二是郫县与灌县的中间,有时会分出一个崇宁县。而崇宁县在撤销的时候,有时候会被拆分到灌县,有时候会被拆分到郫县。有了崇宁县的过渡,郫县到灌县,其实总体上的城市距离就非常接近了。如此种种,郫县与冠县之间,也就有了县过县的说法。当然了,现在的都江堰市与郫都区之间的联系,同样也是非常密切的。这种联系,其实归根结底是地理文化因素所决定的。

灌县城墙

新闻多一点

华阳县在历史上是从成都划分出的一部分地界建制而成。公元前四世纪蜀王开明五世在成都建都。秦惠文王二十七年(公元前年)置成都县;唐贞观十七年(公元年),从成都地面划出一部份设蜀县,唐肃宗乾元元年改名华阳(此华阳有别于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所指的华阳。《华阳国志》之“华阳”乃“华山之阳”,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南、四川和云南、贵州这一广阔地区)。从此,成都市区便分裂成成都、华阳两县。清康熙九年,(年),曾裁华阳并归成都,五十七年后,即雍正五年,又恢复华阳县。两县之上为成都府。清代,成都府辖三州、十三县,通称“十六属”。三州即崇庆州(今崇州市)、简州(今简阳市)、汉州(今广汉市);十三县即成都、华阳、双流、温江(今成都市温江区)、新繁(今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金堂、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郫县、灌县(今都江堰市)、彭县(今彭州市)、崇宁(今郫县唐昌镇)、新津、什邡。成都向来是省会所在地,成都府即四川省的“首府”,成都、华阳两县都叫“首县”。两县共治省城,其界线由南较场,经包家巷、君平街、三桥南街、西丁字街、青石桥,再北上经南、中、北暑袜街、迄北门喇嘛寺为止,以街心分界,东南属华阳县,西北属成都县。老成都常以“跨一步,县过县”来形容暑袜街,因此又有歇后语:“成都到华阳──现(县)过现(县)”。成都、华阳10两银锭

特别声明:感谢本文原创作者授权

点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