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公元年迁都雍城,雍城的建立是是伴随着秦人的争霸战争而诞生的,从建立开始便是出于秦人西进的考虑。在迁都雍城之前,曾先后在西垂(西犬丘)、秦邑、汧、汧渭之会、平阳置其邑,这些都邑规模都比较小,建制也不完善,这与秦国的国力和军事目标有关,数次迁都后选择了理想的雍城。
在定都雍城之后,秦人不断进行争霸战争,实现了从西垂小国到中原大国的过渡,为真正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说,秦以雍城为都,在秦人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自次以后,才真正揭开了争霸中原,称雄海内的历史画卷。
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进行,雍城遗址的面貌也逐步揭露。雍城是一个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为一体的都城。也是秦人由西向东迁徙中在关中西部建立的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一座。而处于战国时期的都城,其军事性是都城建立的重要元素,故而对雍城的军事考古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雍城遗址的概况
雍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凤翔县南,雍水以北,地处关中地区。秦德公时,迁都于雍城。从秦德公元年至献公元年,雍城一直作为秦国的都城。至迁都栎阳后,由于祭祀天地及五帝的畤和祭祖的宗庙仍在这里,许多重要祭祀典礼仍要在雍城举行,因此秦人仍不断对这里的宫殿加以修缮和维护甚至到定都咸阳,雍城也未就此废弃,而是作为重要的兵器生产地。
对雍城的考古研究始于上世纪30年代,到目前,雍城的考古已经走过了80多年的风雨历程,基本揭示雍城的城址布局,发现有城垣、宗庙建筑基址、凌阴遗址、作坊遗址、市、秦公陵园、国人墓地、郊外建筑、祭祀遗址等遗存。
上世纪三十年代,北平中央研究院于宝鸡斗鸡台发掘时曾居住于府城凤翔,沿雍水河畔寻找过雍城。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渭水队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先后将雍城列为渭水流域调查目标,经调查将雍水河岸的“南古城”和“西古城”作为秦雍城的宫殿所在。经过调查发掘,在“南古城”和“西古城”上发现有夯土城墙和建筑遗物,开始认为是东周时期秦雍城的组成部分。
然而,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发掘,发现其年代为汉代,应是汉代在雍城故址上设立的地方衙署或坞堡。至上世纪70年代开始,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雍城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与发掘,基本确定了雍城的地理位置、范围,并发掘了西城墙遗址、马家庄宗庙遗址、朝寝建筑遗址、凌阴遗址等,对雍城遗址的内部布局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至今,随着对雍城遗址的不断考古发掘,对雍城遗址的布局结构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雍城城内以马家庄宗庙遗址为中心,周围修筑有城壕,形成内城。在其西南部发现有豆腐村朝寝遗址,与马甲庄宗庙建筑遗址形成“左祖右社”的关系。西北部为姚家岗遗址区,周边发现有残断的夯土城墙,遗址区西南为豆腐村制陶作坊遗址,在其南部发现有凌阴遗址。在雍城东南发现有瓦窑头宫殿遗址。雍城南部发现有平民聚落区,北部则为“市”遗存。
在雍城遗址城外西北方为大型池渠遗存堰塘遗址,其中多条河渠发源于此,穿城而过,为城内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水资源,其中雍水河也发源于此,形成城外重要的防御设施。围绕雍城周围还发现有多座离宫别苑,有三岔宫殿遗址、孙家南头宫殿遗址、凹里宫殿遗址、塔林宫殿遗址等。
在雍城南部为南指挥秦公陵园,有多座秦公大墓。每座秦公大墓所在陵园中有其夫人、次夫人的并穴合葬墓,周边以陵墙包围。在雍城东南方为三岔秦公陵园,雍城的西北方发现有秦汉祭天遗址——血池遗址。城内遗址与城外遗址共同构成了整个雍城遗址,城外遗址与城内遗址相伴而产生,都是为城内居民所服务的,均是雍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迁雍的背景
战国时期,王室愈加衰微,诸侯争霸日烈,各诸侯国为在争霸中取胜,纷纷构筑新都以卫国君,建立有齐临淄城、赵邯郸城、楚纪南城、侯马晋新田城、郑韩故城、曲埠鲁故城、燕下都等都城,形成都城林立的特点。各国的都城均筑有坚固的城墙,或呈“回”字形,或大城与小城分离,或呈不规则形,已出现了城郭制的布局模式,在城墙外多修建有城壕。
各国都城的建立除具有一定的政治中心作用外,还具有明显的军事防御性,是各国建立以都城为中心的地域辐射性和以都城为重点的军事防御性的体现。秦都雍城也正是在此背景和目的下建立的。
秦德公在迁都雍城前曾居“平阳”,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宁公二年,公徙居平阳。遣兵伐荡社。”司马迁误将秦宪公称作秦宁公。对于平阳的地望,《括地志》记载:“平阳故城在岐州岐山县西四十六里,秦宁公徙都之处。”张天恩先生指出:“平阳一带的先秦遗址西区,自太公庙至南阳堡村一带,最东约至洪源村,四五平方公里的范围,可能为秦早期都城平阳的实际分布区。”对于平阳的地望,多认为位于宝鸡陈仓区阳平镇,近些年的考古发现也证实太公庙遗址或为平阳。定都平阳后,进行了伐荡社、与亳战、伐彭戏氏、伐邽、灭小虢等一系列的军事活动,于德公元年迁都雍城,平阳作为都邑三十余年。
秦德公定都雍城后,平阳作为武公太子白的封邑,仍作为雍城的重要附属据点。《史记·秦本纪》记载:“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阳。……有子一人,名曰白,白不立,封平阳。立其弟德公。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平阳作为秦人重要的都邑,在这里实行了多次征伐战争。《史记·秦本纪》记载:“武公元年,伐彭戏氏,至于华山下,居平阳封宫。”至此,以平阳为军事据点,已经从关中西部打到了关中东部,渭水流域南部已基本为秦所占领,而北部川原地带还未控制,南北向的泾水、洛水流域的渭北平原还有戎狄活动。
但是,“平阳地处渭河盆地,地势低洼,而且夹于渭河、秦岭与凤翔原之间,地窄路隘,无论是东进还是西守,或向南北扩展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为进一步控制渭北平原,秦德公元年决定将都城迁往北部的雍城。雍城相比平阳而言,拥有更为广阔富饶的平原,进可攻,退可守,易在关中形成更为广阔的控制区。同时,可以将千河流域的广阔地区、西垂和关中西部连成一片,成为秦人的强大后方,为进军关中东部奠定基础。
在迁都雍城前的平阳、汧渭之会、汧城均位于关中地区,在对外征战过程中取得了重大成果,除固守陇山以东外,还占领了关中西部的大片领土。不断的实践证明定都关中是正确的选择,这样退可守,进可攻,这使秦人明白东出是独霸中原的必由之路,而要实现东出首要途径便是定都关中地区。以都城为据点,实现对四周的辐射,将周边地区统一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定都雍城是对定都关中在实践基础上的正确选择,是秦人实现东出的又一次重大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