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成都人才工作巡礼新都区才赴新都智汇香城 [复制链接]

1#

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关键在人才。

新都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抢抓创建四川省人才工作先行区机遇,坚持党管人才的政治导向、人才引进的需求导向、人才配置的市场导向、人才发展的价值导向、人才服务的精准导向,深化供给侧改革,聚力需求端管理,优化生态要素融合,厚植人才整体优势,为建设成都都市圈北部中心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目前,全区拥有各类人才达33.83万人,其中产业人才20.01万人,重点产业人才10.28万人,从“人才洼地”走向“人才高地”。一支支梯次合理、素质优良、能力过硬的人才队伍,正在新都区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中汇聚,书写了新都区人才齐聚、活力无限的精彩篇章。

谋创新

改革引领打造引才“强磁场”

体制新,人才聚;机制顺,活力增。

坚持党管人才。积极构建高效、完善的组织工作运行体系,由区委书记、区长担任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第一副组长,进一步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政治担当。将产业功能区、国有公司纳入成员单位,形成“部门定责、功能区赋权、国有公司赋能”的全方位、立体式服务管理架构。

创设专责机构。在全市率先设立正局级人才发展服务中心,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领域的责任优化整合,变“单打独斗”为“团体作战”。建立人才联席会议、产才项目协商议事等制度,构建人才部门懂产业、产业部门懂人才的良好格局。

建立协同机制。推动人才发展与产业布局同规划,部署产业与人才发展的“路线图”“任务书”,合理推进产业部门、要素保障部门分层分类考核评价,引导产才部门同向而行、携手并进。

升级人才政策。在“新都人才新政24条”及19条配套政策基础上,编制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等政策意见。根据企业贡献度,给予最高万元企业扶持奖励,已兑付人才专项资金1.5亿元,惠及近百家企业和人才团队。

成都拓米双都光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席辉说“我们公司从年11月开工到年7月投产,只用了半年多时间,期间,组织部门和相关政府单位给予我们大力支持,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管家式’服务和家庭式温暖”。

搭载体

平台发力构筑人才“孵化器”

人才,不仅要引得进,更要提升人才自身“造血”能力。新都区广泛构筑人才发展舞台,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打造人才创业新载体。联动中国航发涡轮院研发总部共建占地1.7万平方米的航空发动机专业科创中心,构建航空发动机研制创新生态链。定向分解出多项三级技术项、多幅技术和全产业链地图,通过“揭榜挂帅”形式,发布余项榜单需求,畅通航空产业人才与技术、链主与配套企业、科创中心与产业园区联系渠道,实现人才共育、平台共搭、技术共用、成果共享。

航空科创中心

搭建协同引才新平台。协同上海交大成立智能制造工艺研究院和智能装备研究院,每年吸引35名高层次人才到新都实习实训;聚焦悬挂式空轨等新型轨交装备领域,与西南交大共建创新谷、交铁检验认证中心、国地实验室等协同创新平台,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制造”向“智造”升级,聚集高层次人才30名,人才磁吸力进一步释放。

建立联合引博新模式。采取“企业提需求、高校出人才、政府给支持”的运行模式,出台专项支持政策,推动永星电子、拓米双都等企业与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高校联合引博促技术攻关,计划每年入库博士、博士后人才30名,让人才在擅长的产业领域、熟悉的应用场景书写人生华丽篇章。

布局海外引才新渠道。与国家高层次人才专家联谊会深度合作,搭建海外引才工作站,链接智库专家人才59名。创建成都首个海智计划基地,建立海智专家库,已入库海归人才40名,探索海外人才项目“预孵化模式”,推动“城市机会清单”与人才招引有机衔接,靶向吸引更多高端要素资源汇聚新都。

重实效

产才融合引领发展“新引擎”

新都区围绕轨道交通、航空装备等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按照“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项目链+供给链”思路,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构建适应新都产业发展的特色产才融合生态模式。

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

以产业链有效链接人才链。搭建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核心,以轨道交通产业园、航空产业园、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为重点的产业布局,推动高端产业与高层次人才深度融合。依托中国航发成发、航空工业成飞、中车成都公司等龙头,联合西工大、哈工大等高校,已聚集重点企业余户,联动引进高层次人才人。

构建“政产学研用投”技术创新链。打造由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投资机构五位一体的协同矩阵,形成以各类科技创新载体、风险投资等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全区已构建起各级各类创新平台个,高新技术企业达家,余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校企地”融合创新合作项目20个,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5.7亿元。

以供给链促进项目落地。提供从创新链端精准识别、基金跟投、成果孵化和牵引带动全周期服务,构筑“科创中心+创新孵化基地+产业园区”项目落地模式。通过科创空间的研发,有效聚集孵化、中试等创新孵化基地,项目落地在产业园区,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生态圈的发展格局。

年,总投资额达亿元的成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项目落地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重点研制航空航天高端机床总装、高档数控系统等。产业园项目成功落地,将破冰多项被国外“卡脖子”的技术和垄断装备,极大提升高层次人才承载能力,成为引领“新都智造”的“火车头”和“发动机”……

新都区青年创业人才戴时飞,是在航空产业、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发展中作出显著贡献的“高精尖”人才。戴时飞所在公司引入的“镜像铣技术”已于年2月完成工艺验证,这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将在飞机外壳蒙皮的生产领域带来一场技术革命。

人才带动产业,产业引进人才……产才融合引发了人才聚集的“磁场效应”。

优环境

精耕细作厚植人才“黑沃土”

新都区不断完善全方位服务体系,整合资源引人才、发展产业用人才、创优环境留人才。

创新工作路径。组建人力资源开发公司,设立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基金,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人才服务模式,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学技术,在后疫情时代,供给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云端服务。

优化人才服务。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同向发力,高标准建设以区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为核心、人才服务站点为支点的人才服务网络。启动人才绿卡二期工程建设,分级分类发行人才香卡,配套《人才服务政策办事指南汇编》,实现人才服务一站办、一卡通。创办《香遇》人才特刊,营造礼敬厚爱人才社会氛围。

强化要素保障。成立人才服务专班、人才服务联络员“两支队伍”,创新企业管家服务机制,覆盖重点企业家。组建企业HR联盟、开设创业精英训练营、创办科创沙龙,提供政策解读、创业辅导、融资支持、技术交流等服务。实施重大项目及重点企业人才公寓安居支持措施,已供给近套人才公寓。通过不断完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配套,让人才在香城吃香。

“智汇香城团聚有你”青年人才主题交流活动

新都区将人本逻辑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价值依归,着眼人才全生命周期发展需要,用好“引人才”的政策,不断厚植“育人才”的沃土,持续优化“留人才”的环境,全力搭好“用人才”的舞台,铸就城市比较优势。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在“十四五”时期开局之际,放眼未来新征程,迫切需更多人才聚集,新都区将借助成都都市圈北部中心发展的“东风”,创新人才工作举措,广泛构筑人才舞台,持续优化人才环境,打造人才聚集高地,把美好蓝图变成生动现实。

“半城繁华半城绿”新都城市俯瞰图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编辑王戬校对王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