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街道锦苑社区棕编体验馆,一位七旬老人捻起几片棕叶,灵活的手指快速穿插其间,不一会儿棕叶就神奇地变成了一个小花篮。这魔术般的一幕,让现场观众惊叹不已。这位老人就是新繁棕编省级非遗传承人朱木兰。
说起与棕编的缘分,朱木兰介绍,新繁民间自古有“打不来棕叶子,你就嫁不出去”的说法,这也成为衡量当地妇女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
“上世纪70年代,我从郫县嫁到新繁镇万安乡后,便认真向公婆学习棕编技艺,凡是能用棕叶编织的东西,都会大胆进行尝试和创新。”朱木兰回忆说,当年她用棕叶编织出来的小包包特别受欢迎,销路很好。
年,当时的新都县外贸公司在新繁镇设立棕丝厂,急需一批技术人员,以巧手闻名的朱木兰被选拔进厂。在棕丝厂工作的几年,让她迅速掌握了几乎所有编织技术。
年10月17日,在云南怒江州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朱木兰荣获“社会扶贫模范”和“中国怒江草果编第一人”荣誉称号。
原来,年初,朱木兰偶然参与了云南怒江州的一项扶贫工程,试图以新繁棕编技术为基础,将生长在怒江两岸的草果秆变废为宝。“为了攻破技术难关,当时不知道熬了多少夜。”朱木兰说,由于草果秆易断易碎,不能照搬新繁棕编的技术,只能采用综合手法加工。经过几个月的反复实验,她终于成功研发出草果秆编织技术,并为当地培养出一批技术骨干,为村民增收致富开创出一条道路。
“一切辛苦和努力都是值得的!”如今回忆起那一刻,老人的心情仍十分激动。
(晚霞报记者杨民文/图)
朱木兰,新繁棕编省级非遗传承人,其代表作《熊猫》,曾获首届中国杭州亚太传统手工艺博览会优秀展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