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人百科荣立一等功的后勤部长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手术 http://m.39.net/pf/a_4518420.html
白癜风手术 http://m.39.net/pf/a_4518420.html

萧何(前年—前年),汉族,西汉初期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年)卒,谥号“文终侯”。

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高帝十一年(前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为汉朝的统一和巩固立下汗马功劳。

四海为家

出处:《汉书·高帝纪》。

释义:后指什么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指志在四方,不留恋家乡或个人小天地。

刘邦经过数年征战终于完成统一大业。新都于公元前年建成,刘邦见皇宫金碧辉煌非常生气,萧何见状说:“皇上以四海为家,若是宫室庄严雄伟,就可以臣服四方。”孙犁《看护》:“我们是四海为家的,我们是以一切人民为兄弟姐妹的。”

发踪指示

出处:《史记·萧相国世家》。

释义:比喻在幕后操纵指挥。

赏析:秦朝末年,萧何帮助刘邦保存秦朝时期的各种文献和档案,还为刘邦提供新兵和军粮,并引荐了大将韩信。在汉朝建立后刘邦论功行赏时,说萧何功劳最大,是发踪指示的猎人。续孽海花》第四十五回:“不过是要小翁发踪指示,我们自然协力同心。”

萧何追韩信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

释义;后指珍惜人才。

赏析:秦朝末年,张良推荐韩信到汉中投奔刘邦,萧何经过一段考察,认为韩信智谋高强,胸怀大志,是个将才,准备推荐大用。在尚未来得及向刘邦引荐之时,韩信以为自己不会受到重用而出走了。萧何得知后,立即前去追赶,终于把韩信追了回来。唐李商隐《四皓庙》诗:“萧何只解追韩信,岂得虚当第一功。”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出处: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称陈豨已破,绐信曰:虽病强入贺。信入,即被诛。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释义: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赏析:韩信年轻时带剑投奔项梁,默默无闻;后隶属项羽,也只做个郎中,他多次献策以求重用,项羽都未采纳。刘邦入蜀时,韩信弃楚而投汉,依然默默无闻。只任迎宾小吏,却因犯法被处斩刑,刀口下出狂言,惊动滕公夏侯婴,荐为治粟都尉;是萧何发现了韩信这奇才,但仍未获重用。军至南郑,韩信自觉出头无日,便随众将逃亡。萧何未及请示,便月下追韩信。有人向刘邦报告丞相也逃亡了,刘邦惊怒。过了两天,萧何回来,刘邦且喜且怒,怒曰:“你为何也逃跑?”萧何曰:“我不敢逃跑,是去追逃跑的人。”刘邦得知他去追韩信,曰:“将领们跑了数十人,你不去追,却偏偏只追韩信一个,难道不是假的嘛!”萧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大王若只想称王汉中,就用不着韩信;若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没有第二个人可同您共谋大事的了!”于是劝刘邦选择吉日良辰,斋戒设坛,隆重拜韩信为大将。一夜之间,韩信从一无名小卒继位上将军,一统三军,这就是成也萧何。

萧规曹随

出处:《史记·曹相国世家》。

释义:比喻按照前任的成规办事,自己不作任何创新。

赏析:汉十二年(公元前年)四月二十五日,汉高祖刘邦病逝于长乐宫,享年62岁。同年,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惠帝。萧何继任丞相。不过这时,萧何年事已高。这期间,萧何在“约法三章”的基础上,参照秦法,摘取其中合乎当时社会情况的内容,制定了律法共九章。这是汉朝制作律令的开端。萧何制定的汉律九章,删除了秦法的苛繁、严酷,使法令更为明简。公元前年,年迈的相国萧何,由于常年为汉室操劳,终于卧病不起。病危之际,汉惠帝亲自前往探望,并趁机询问:“丞相百年之后,谁可代之?”接着惠帝又问:“曹参如何?”萧何听了,竟挣扎起病体,向惠帝叩头,道:“陛下能得到曹参为相,我萧何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恨了!”

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丞相,一切公务悉照旧章,照例而行,清静治民,乐在其中。长此以往,一些朝臣便在惠帝面前参奏他因循苟且,惠帝也疑心他倚老卖老,便召见曹参问其缘故。曹参反问惠帝道:“陛下自思圣叨英武,能及先帝吗?”惠帝被问得涨红了脸,答道:“朕年未成冠,且无阅历,如何及得先帝!”曹参又问:“陛下视臣及得萧丞相吗?”“朕看来似乎也不能及。”惠帝答道。“陛下说的正是!伏思先帝以布衣起家,南征北讨,方有天下。若非大智慧,大勇毅,焉能至此。萧丞相明订法令,中具规模,行之已久,万民称颂。今陛下用臣为相,只要能够奉公守法,遵照旧章,能继旧业,已属幸事。若自作聪明;推翻成法,必致上下紊乱,恐欲再求今日之太平,已无可得矣!”惠帝恍然大悟。就这样,曹参位相3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他死后,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安宁心欢喜。”这就是历史上“萧规曹随”传说的由来。这首歌谣虽然是在歌颂曹参,然而,曹参得以无为治天下,又何尝不是萧何之功呢?

萧何游芒砀山

西汉王朝建立后,萧何被封为酂侯,就在今天永城县西50里地的酂县城。他自以为帮助汉高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东征西杀,平定了天下,功劳极大。特别是自己的文才盖世,五经四书,诸子百家,无不通晓,因此,妄自尊大,盛气凌人。一天,萧何游兴上来,就脱去官服,换上便衣,带了家仆随从,牵犬架鹰,骑马奔芒砀山而来。

那时候,芒砀山荒无人烟,到处杂草丛生,禽兽成群,是打猎游玩的好地方。他们来到芒砀山,观看了夫子避雨处,又到了陈胜墓,再到紫气岩瞻仰了刘邦隐身洞,就开始放鹰逐兔,弯弓射禽。大家正在忙着打猎,忽听有人大声嚷叫,众人都聚拢去看,原来是一对有棱有角的鸟蛋。萧何左看右看,也不知是什么鸟下的蛋。其它人更是不用说了。

大家正在惊奇观看,只见从南方走来一位道长,银须飘洒胸前,一派仙风道骨。他手提拂尘,背插宝剑,萧何稽首向前问道:“师傅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有何事情?”萧何心想,出家人云游四方,经多见广,也许他知道这是个啥玩意。就把鸟蛋拿给道长辨认。道长看了,笑着说:“你们可曾听说,‘大鹏金翅鸟,啼声似狗叫,下的四棱蛋,垒窝灵芝草’。快去把窝找到,那可都是用灵芝草垒成的宝物呢!”经过这回事,萧何觉得天下学问多得很,自己还要再学习,从此,他放弃游玩。一心攻读,翻阅大量典籍,参阅前人经验,制定了一部《汉律》,为治理好西汉王朝,又立下一份功劳。

邱生造律斩萧何

在永城市酂城镇,邱生造律斩萧何的传说老幼皆知。这个古老的传说,虽说与萧何在酂城筑台造律相悖,但也说明了酂城镇这座造律台历史悠久。

相传,西汉年间,酂城有一位才子邱生,家有母亲和妻子。婆媳辛勤耕织,邱生埋头苦读10年,只修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腹内尽是锦绣文章。邱生早已踌躇满志,成竹在胸,有朝一日,定施展才华,定国安邦,造福于人。这一年朝廷开科选贤,邱生千里迢迢奔赴京城。考场上,邱生妙笔生花,应付自如,3篇文章一挥而就。走出考场,邱生胸有成竹,就在京城等着金榜题名,便可蟒袍玉带,荣归故里。

主考官为当朝丞相萧何。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常以为自己是天下奇才,英明盖世。今替国家选择栋梁,定以才论人,无愧汉室。他连续阅卷数篇,都觉文采一般。当拿起邱生文章抬眼细看,只觉得如行云流水,锦华满篇,不由得陡然一惊。再看卷头的一首律诗:“身居穷乡僻壤中,吞吐天地志生平。良骥得鞯千里走,鸿鹄乘风万里行。三韬六略胜乐毅,治国安邦盖管仲。雄鸡啼破晨前雾,红日一轮照苍穹。”仔细一琢磨,更觉出手不凡,令他震颤不已。萧何看完邱生试卷后陷入深思:该生文才出众,我不如他。如若招取邱生,有口皆碑是他,众人便不再传扬我萧何了。他由嫉生怒,一狠心将邱生的试卷付之一炬。

邱生望盼着早日张贴金榜。不几日,金榜揭晓,邱生连看3遍都无他的名字,便知自己名落孙山,连声叹气不止。他深知是萧何弄权,嫉贤妒能,但又束手无策,只有含泪扫兴而归。回到家中,邱生一连仰天长叹数声。为防外界干扰,邱生决心筑台造律,誓杀萧何。

邱生天下奇才,名富古城。人们见他苦苦筑台,虽不知其意,但都来相助。花开花落,转眼又是一年,一座高大的平台筑成。邱生怕自己日久思变,心猿意马,便在台上盖间小屋,四壁无门,仅留一个送饭取明的小窗口。从此身居斗室,晚上思索,白天写作。含辛茹苦,造律不止,《治汉律典》上卷终成。

一日,邱生的妻子去造律台送饭,看到丈夫悬梁自尽,邱母只好同乡邻一起把他的尸体就地埋葬在造律台上。邱母安顿好儿媳,便按儿子的遗嘱,沿途乞讨直奔京城。

再说萧何,自把邱生的文章付之一炬后,转瞬间已过几年。一日朝毕,他在回府的路上见许多人聚在一起,个个脸上露出惊叹之色。萧何为了摸清事情端倪,差人前去打探,得知是一个老人欲卖一本《治汉律典》,要银两。萧何更感奇怪,亲自拨开围观的人群走到邱母跟前,拿起《治汉律典》细看。他看了几页,便大惊失色,欣然许下两纹银,买下《治汉律典》,并带邱母一同回府。

萧何细阅《治汉律典》,便知有下卷,传唤邱母。邱母说,《治汉律典》下卷已给儿子陪葬,再高的价钱也不能掘墓卖书。萧何为求得全册律典,便差亲信连夜前往酂城盗墓。亲信从邱生墓中盗出《治汉律典》下卷交给萧何。萧何为早受皇封,当即将《治汉律典》全册呈给皇上。刘邦展卷,不禁拍案叫绝:“吾汉室正缺律典,真是雪中送炭。有此律典,汉室江山不愁永存。”刘邦喜不自胜,又连翻数章,忽发现最后一款明刻:“私盗葬物,大伤朝廷风化,当斩。”刘邦为了《治汉律典》的实施,为了汉室江山,只得忍痛杀了等着封赐的萧何。

从此以后,“邱生造律萧何犯,不斩萧何律不全”的故事便流传开了。

荣立一等功的“后勤部长”

萧何是秦末沛县人,在他年轻的时候当过沛县的功曹,负责县里一些事务。他平时勤奋好学,思想机敏,对历代律令都有研究。萧何的性格也很随和,他当时结交的朋友有泗水亭长刘邦、捕役樊哙、书吏曹参、刽子手夏侯婴、还有吹鼓手周勃,由于他们的年龄十分相近,性情也相同,不久便成了莫逆之交。萧何见刘邦器宇轩昂,风骨不凡,谈吐也和别人不一样,所以对他格外佩服,并曾多次利用职权暗中袒护他。

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各地豪杰云集响应,从此天下大乱。此时的萧何仍在沛县当功曹,他和曹参、樊哙、夏侯婴、周勃等人时常聚会,密切注视着局势的发展。在萧何的帮助下,刘邦占领了沛县,他们在县衙大堂举行了仪式,誓师起事,并按楚国旧制,称刘邦为“沛公”。从这以后,萧何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了盖世的功勋。

公元前年10月,刘邦打进了秦国的都城咸阳。将士们见秦都宫殿巍峨,街市繁华,居然忘乎所以,乘乱抢掠金银财物。连刘邦也受不了诱惑,开始飘飘然起来。可是萧何并没有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他急忙派士兵包围了秦丞相御史府,不准任何人出入,然后让忠实可靠的人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一一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统统收藏起来,留待以后查用。萧何收藏的这些秦朝的律令图书档案,使刘邦对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了如指掌,为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律令制度找到了可靠的根据,对日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萧何的这种做法足见他的深谋远虑。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以后,就在巴、蜀、汉中之地休兵养士,广招人才,等待时机再和项羽争个高低。就在这段时间,韩信来到了刘邦的队伍中。虽然有萧何的多次推荐,韩信并没有得到刘邦的重用。心灰意冷的韩信逃跑了。萧何听说了之后大吃一惊,他马上放下尚没处理完的公务,策马追赶韩信。萧何一路问,一路追,直到天黑了,还没追着韩信。正想下马休息一下,忽然远远望见有个人牵着马在河边徘徊。萧何顿时抖擞精神,快马加鞭,赶了上来。萧何劝了韩信很久,但韩信还是不为所动。这时候滕公夏侯婴也策马赶到了。在两个人苦苦相求之下,韩信回去了。在萧何的再三力荐之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正是韩信,在楚汉战争之中立下了决定性的功劳。

当刘邦挥师东进的时候,萧何一直是他强大的后盾。萧何坐镇关中,征发兵卒,运送粮草,供应汉军。同时萧何还侍奉太子,制定法令规章,建立宗庙秩序。有关事项每次萧何报呈给刘邦,刘邦都会同意,允许照办。即使来不及报告,萧何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先行执行,等汉王回来再作报告。刘邦几次战役皆有士兵弃军逃跑,当时萧何如果稍有二心,就可以置刘邦于死地。可萧何每次都征发关中兵,补足汉军的缺额,刘邦也因此得以重新振作,很多次都能转危为安。

刘邦称帝之后,萧何担任丞相。他一直坐镇国家,爱护百姓。可是随着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受到了刘邦的猜疑。为了能让刘邦释怀,萧何只能自毁名节。公元前年,年迈的萧何,终于卧病不起,在最后一次向朝廷推荐贤臣之后,安然地离去。

救助吕雉母子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年)九月的一天,在通往骊山的崎岖山路上,一群衣衫褴楼的徒役在泗上(今江苏沛县东)亭长刘邦的押解下缓慢地向前走着。众徒役心里都很清楚,此番前往骊山为秦始皇修筑陵墓定难生还,于是故意放慢脚步,左顾右盼,伺机逃跑。一天夜里,刘邦见一路上逃跑的人越来越多,索性把剩下的徒役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弟兄们,我不说你们也都清楚,你们这次去骊山服役实是去送死,我看,你们能逃的就快逃吧!我也不打算回去了!”徒役们听了,感激涕零。有几十个身强力壮的当即表示愿意留下来同刘邦一起干,刘邦也不推辞,就把他们收留下来。一行人昼伏夜出,辗转逃到芒砀山潜伏起来。

消息传到泗水,县令大怒,命人将刘邦的妻子吕雉和儿子抓了起来。刘邦闻知此事后,心急如焚,不知所措。谁知没过多久,吕雉母子竟出入意料地被人救到山上。夫妻相见,刘邦惊喜万分,忙问其故,妻子吕雉便满怀感激地说出了获救的原因。刘邦听后,深受感动,越发感念这位昔日作良媒,今日救妻子的朋友——沛县功曹萧何。

巧设拈阄,拥戴刘邦

刘邦攻破沛县县城后,召集沛城父老共商大计。大家都推举刘邦为县令,背秦自立。刘邦却推辞道:“现今天下纷扰,诸侯并起,沛令一席自应选择全县最有声望之人。我并非自爱,实因德薄能鲜,误己事小,倘若误了全城父老,那就百死莫赎,还是快快另选贤能,以图大事吧。”众人见刘邦出言谦逊,更加悦服。于是众人坚请刘邦担任沛令。刘邦仍是再三推让不就,萧何苦劝也无济无事。众人无奈,便选出9位全县最有声望的人,连同刘邦共计10人,把10个人的姓名写在纸上,谨告天地,拈出何人,何人即为沛县县令,不得推辞。萧何见状,忽生一计,忙对大家说:“诸位这个办法很好,取决于天最公道。这点微劳,须让不才来尽。”众人听了十分赞同,都说:“萧功曹在县办事多年,做事精细,这件事情理当请萧先生主持。”

萧何设下香案,将10个纸阄放在一只盘内,一切准备就诸后,又转身对众人说:“刘邦最为乡亲信仰,拈阄之事,我看就请他来担任,以昭郑重。”众人齐声叫好。刘邦只得对天行礼之后,拈出一阄,当众展开一看,上面恰好写着自己的名字,看一眼萧何,又要推辞。萧何见状,忙走上前去,一把将盘中剩余的纸阄抓起,放人口中嚼碎,然后高声说道;“天意所归,还有何说。”众人听了,欢声雷动。刘邦无奈,只好应诺。于是,他们便在县衙大堂举行了仪式,誓师起事,并按楚国旧制,称刘邦为“沛公”。事后,刘邦才知道原来萧何所写的10个纸阄全是刘邦的名字,深知萧何真心拥戴自己,内心十分感激。从此,萧何紧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了盖世的功勋。

萧何月下追韩信

韩信早先曾经投奔过项羽,他曾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都没有采纳。一气之下,韩信又投奔了刘邦。

可是到了刘邦这里,韩信仍然没有被重用,只是做了一个小官。为此,韩信郁郁不得志,心里很不高兴。

后来有一次,韩信与丞相萧何一起聊天,在言谈中,萧何发现韩信是一个了不起的将才。于是,他就劝刘邦重用韩信,但刘邦就是不肯听。韩信见刘邦这么长时间都不重用他,很失望,就找了一个机会不辞而别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走的消息后,来不及向刘邦禀告,就亲自去追赶韩信。

这时,有人向刘邦汇报:“萧丞相逃走了。”刘邦又气又急,不由得大发雷霆,骂萧何背信弃义。

过了两天,萧何回来了,他连忙去拜见刘邦。刘邦气呼呼地问他:“你给我解释清楚,为什么要逃跑?”

萧何一怔,说:“逃跑?臣往哪里逃跑啊,臣是去追赶逃跑的韩信啊!”

刘邦一听萧何费这么大的劲儿去追一个管粮的小官,生气地骂道:“你这是在说谎!逃跑的将领有几十个,萧公都不去追,单单去追韩信,这不是骗人的鬼话吗?”

萧何严肃地回答:“大王千万不要小看韩信!普通将领容易得到,像韩信这样的将才就不容易找了。大王如果只想在汉中称王,那就用不着韩信;要是想与项羽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恐怕再也找不到能与大王图谋大业的人了。”

刘邦叹了一口气,说:“我当然是想夺得天下了!”

萧何乘势说:“大王既然要成就一番霸业,那就应当重用韩信。如果不能重用他,他迟早还要逃跑的。”

刘邦见萧何如此坚定地举荐韩信,就说:“那就听你萧公的话,让他做将军吧。”

萧何却说:“像韩信这样的人才,即使让他做将军,他还是不会留下来。”

刘邦说:“那就拜他为大将军,你看怎么样?”

这回萧何表示赞同了。

几天之后,拜大将军的仪式正式开始。当刘邦宣布拜韩信为大将军时,众人都惊讶得张大了嘴,半天没有动静,他们觉得太意外了。

仪式结束后,刘邦问韩信:“丞相总是称赞将军,将军一定有什么好的谋略已经成竹在胸了,可以跟我讲一讲吗?”

于是,韩信就分析了楚汉双方的优势和劣势,他建议刘邦凭着人心所向、众望所归的条件发兵东征,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刘邦听了韩信的这番话后,喜出望外,心里直后悔没有早点儿发现韩信的才能,因为韩信说的正是他所想的。从那以后,刘邦按照韩信的建议来部署讨伐楚军的计划,于是,为期四年的楚汉之战拉开了序幕。

千军易得,良将难求,像韩信这样的人才确实值得萧何费力气地去追赶。在这里,萧何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伯乐,他赏识人才、重视人才,并勇于向刘邦推荐人才。正是在他的努力之下,韩信才受到重用,成就了一番事业。

输财免祸

吕后用萧何的计策,杀掉了韩信。刘邦知道韩信已经被杀,便派遣使者任命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还派都尉一人和兵士五百人做了相国的护卫。众人都来恭贺,只有召平一个人为此感伤。召平本是秦国的东陵侯,秦朝灭亡后成为平民,生活贫穷,在长安城的东边种瓜为生,瓜的味道很好,所以世称东陵瓜,“东陵瓜”这个名称就是从召平开始的。召平对萧何说:“灾祸从此开始了!皇上在外征战,而您坐守朝廷,没有受到箭石的危难,却为您又是加封又是增加卫队。原因在于淮阴侯韩信刚刚谋反,皇上心里对您也有怀疑。设置卫队保护您,并不是宠信您。希望您谢绝封赏不要接受,并且将所有家财都献出,帮助军需。”萧何听从了召平的计策。刘邦很高兴。

《史记·萧相国世家》: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刘邦深信萧何,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封侯赐邑,独居功臣之首。

很多曾经血战沙场,冲锋陷阵的大将议论纷纷,对刘邦说:“我们这些人披坚执锐,多的参加百余战,少的也有几十战,为大王攻城掠地,大小不等。但萧何未曾参加战斗,没有汗马功劳,只做了一点文字工作,干些动动嘴巴的事情,为什么还居头功?我等想问个明白。”

刘邦一笑说:“各位知不知道打猎?”

众人忙说:“知道!”

刘邦说:“知道打猎的猎狗吗?”

“知道!”

刘邦正色说:“打猎,追逐猎物的是猎狗,但是发现野兽踪迹,指挥猎狗的却是人。你们各位冲锋陷阵,攻城掠地,好比猎狗,是有功之狗;至于说到丞相萧何,是发号施令,制定大政方针的人,是有功之人。况且,各位一个人独自跟着我,最多的也不过几个人,而萧何将家族子弟全部都送到战场上,这样的功劳还小吗?”

风雨沧桑造律台

造律台坐落在永城市酂城镇,此地汉属沛国酂地,为西汉丞相萧何的封地。萧何当年“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帮助刘邦击败项羽,被封为酂侯。他在这里筑高台,于台上研造了治国安邦的大法,即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典——《治汉律典》。造律台,作为历史文物,作为永城人民崇敬先贤、重法遵律、警示后代的见证,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萧何墓

萧何墓坐落在今博望镇谢家井办事处杜家槽村内,离县城三里,坐西朝东,墓前有三间房的祠堂,有塑像,墓上有几株古树。墓前有三通石碑,最早的石碑是清乾隆十一年(年)城固知县减应桐所立,写着“汉相国萧公讳何神·墓;另一通是清乾隆四十一年(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写着:汉丞相酂侯萧公墓,此碑高大气派;最后一通是清道光二十五年,(年)知城固县事李炜等人所立。

碑文较长,大意是:汉中为高祖发祥之地,驻军汉王城,萧何等众臣率军民筑堰垒渠,引水浇田,百姓士卒足食丰衣,至今近0年,渠堰尚在,惠泽及民,为纪念萧何之功德,李知事(知县)倡导,数百名乡绅富户捐钱物,修萧何墓陵园,以供后人祭奠。拜谒先贤墓冢,缅怀丰功伟绩,心中豁然开朗:萧何死后虽远葬长陵,可纯朴厚道的汉中城固百姓,为纪念他在此地兴修水利、造福民众的大恩大德,修衣冠墓、盖萧公祠,敬立神位,

萧何自损形象:大智若愚免杀身之祸

官场上多变,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要想立身于此,不得不精明些。但是,精明、技巧要因人因地而异,有时候就不能太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样的人屡见不鲜;过于方正、深得人心而引来杀身之祸者,史书上不胜枚举。因此,官场上不要处处显露自己的聪明。必要时不但要把自己的聪明归于别人,而且要善于自损形象,要做出一副“大智若愚”的样子来。宁可当时吃点亏,或者遭人唾骂,也要保全自己,避免杀身之祸。 萧何计诛韩信后,刘邦对他更加恩宠,除对萧何加封外,还派了一名都尉率名兵士作相国的护卫,真是封邑进爵,圣眷日隆。众宾客纷纷道贺,喜气盈庭。萧何也非常高兴。这天,萧何在府中摆酒席庆贺,喜气洋洋。突然有一个名叫召平的门客,却身着素衣白履,昂然进来吊丧。萧何见状大怒道:“你喝醉了吗?”

这位名叫召平的人,原是秦朝的东陵侯。秦亡后隐居郭外家中种瓜,味极甘美,时人故号东陵瓜。萧何入关,闻知贤名,招至幕下,每有行事,便找他计议,获益匪浅。今天,他见萧何仍未领会他的意思,便说:“公勿喜乐,从此后患无穷矣!”萧何不解,问道:“我进位丞相,宠眷逾分,且我遇事小心谨慎,未敢稍有疏虞,君何出此言?”召平说道:“主上南征北伐,亲冒矢石。而公安居都中,不与战阵,反得加封食邑,我揣度主上之意,恐在疑公。公不见淮阴侯韩信的下场吗?”萧何一听,恍然大悟,猛然惊出一身冷汗。第二天早晨,萧何便急匆匆入朝面圣,力辞封邑,并拿出许多家财,拨入国库,移作军需。汉帝刘邦十分高兴,奖励有加。

刘邦亲自率兵征讨。他身在前方,每次萧何派人输送军粮到前方时,刘邦都要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使者回答,萧相国爱民如子,除办军需以外,无非是做些安抚、体恤百姓的事。刘邦听后,总是默不作声。来使回报萧何,萧何亦未识汉帝何意。一日,萧何偶尔问及门客,一门客说:“公不久要满门抄斩了。”萧何大骇,忙问其故。那门客接着说:“公位到百官之首,还有什么职位可以再封给你呢?况且您一入关就深得百姓的爱戴,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百姓都拥护您,您还再想尽方法为民办事,以此安抚百姓。现在皇上所以几次问您的起居动向,就是害怕您借助关中的民望有什么不轨行动啊!试想,一旦您乘虚号召,闭关自守,岂非将皇上置于进不能战,退无可归的境地?如今您何不贱价强买民间田宅,故意让百姓骂您、怨恨您,制造些坏名声,这样皇上一看您也不得民心了,才会对您放心。”萧何长叹一声,说:“我怎么能去剥削百姓,做贪官污吏呢!”门客说:“您真是对别人明白,对自己糊涂啊!”

萧何何尝不明白,对于一般的小官吏,汉帝并不怕他们有野心。所以一有贪赃枉法行为,必遭严惩。对于自己这样的大臣,汉帝主要是防止他们有野心,对于贪赃枉法那些小事,反不足轻重了。为了释去主上的疑忌,保全自己,萧何不得已违心地做些侵夺民间财物的坏事来自污名节。不久,萧何的所作所为就被人密报给了刘邦。果然,刘邦听后,像没有发生什么事一样,并不查问。当刘邦从前线凯旋归来时,百姓拦路上书,控告萧相国强夺、贱买民间田宅,价值数千万。刘邦回到长安后,萧何去见他时,刘邦笑着把百姓的上书交给萧何,意味深长地说:“你身为相国,竟然也和百姓争利!你就是这样“利民”啊?你自己向百姓谢罪去吧!”刘邦表面上让萧何向百姓认错,补偿田价,可内心里却暗自高兴,对萧何的怀疑也逐渐消失。

正是由于萧何处处小心谨慎,夹起尾巴做人,才得以消灾免祸,既大有作为,又独善其身,真正称得上是一代贤相。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