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白癜风如何治疗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26.html全文约字,配地图11张,请妥善安排阅读时间。底图为现代地图,用作古今对照。
下列图中黑色虚线内为当代德阳市行政区划范围。先秦时期,今德阳市地区属蜀国领土。战国末期秦国灭蜀后,其地属秦国蜀郡。此时今德阳市境内尚无县治,直到西汉。
西汉
上图为公元7年西汉时期。此时今德阳市境内存在上图三县,均属广汉郡。
雒县,西汉置,今广汉市行政建制的起源。东汉曾为益州治和广汉郡治,隋开皇十八年(年)曾改名绵竹县,大业初复旧名。元朝并入汉州为州城,年改置为广汉县。年改设广汉市,至今。
绵竹县(前),西汉置,治今德阳市黄许镇。北周废。
什方县,西汉置,今什邡市行政建制的起源。北周曾改名方亭县,后短暂被废,唐初复置改为什邡县。年改设什邡市,至今。
西晋
上图为公元年西晋时期。此时今德阳市境内存在上图四县,分属新都国和广汉郡。这个广汉郡并不是两汉时期广汉郡的延续。
新都国,由两汉时期的广汉郡改置,治雒县。首任新都王司马该为晋武帝司马炎第十二子,国除后复改为广汉郡,隋初废。
五城县,蜀汉置,今中江县行政建制的起源。南朝宋改为伍城县,隋开皇三年(年)改为玄武县,北宋大中祥符五年()改为中江县,延续至今。
隋朝
上图为公元年隋朝时期。此时今德阳市境内存在上图四县,分属金山郡和蜀郡。什邡县此时短暂被废。
万安县,西魏改潺亭县置,今罗江区行政建制的起源。唐天宝元年()改为罗江县,清朝曾短暂为绵州治所。罗江县年撤销,年复置,年撤县改区,至今。
绵竹县(后),隋大业二年(年)改孝水县置,今绵竹市行政建制的起源。县城同今,延续至今。
唐朝
上图为公元年唐朝时期。此时今德阳市境内存在上图八县,分属汉州、绵州、梓州。
汉州,唐垂拱二年(年)析益州置,治雒县,辖境如上图。清为散州不领县,类似今天的县级市,地级行政建制由此废。
德阳县,唐武德三年(年)置,今旌阳区行政建制的起源。年撤德阳县置市中区,年改名旌阳区,至今。
铜山县,唐调露元年(年)析郪、飞乌二县置,治今中江县广福镇。元至元二十年(年)废,未延续下来。
飞乌县,隋开皇十三年(年)置,初治今三台县郪江镇,唐贞观二十二年(年)移治今中江县仓山镇。元初废入中江县,未延续下来。
北宋
上图为公元年北宋时期。和唐朝时期相比,万安县改名罗江县,玄武县改名中江县,金堂县一带不再属汉州管辖,其余变化不大。
元朝
上图为公元年元朝时期。此时今德阳市境内存在上图五县一州城,分属潼川府和成都路。元明两朝三级行政区划和四级行政区划并行,此时汉州依旧为地级行政建制,下辖德阳等县,上属成都路管辖。只是笔者画的二级行政区划图,无法体现。
明朝
上图为公元年明朝时期。和元朝时期相比,潼川府改为潼川州,成都路改为成都府,罗江县改属成都府绵州,其余变化不大。
清朝
上图为公元年清朝时期。和明朝时期相比,汉州不再是地级行政建制,和什邡县同属成都府。德阳、罗江、绵竹三县则属绵州,中江县依旧属潼川府。
民国初
上图为公元年民国初期。此时今德阳市地区分属嘉陵道和西川道,嘉陵道治阆中县,西川道治成都县。年废除道制,各县直属省管辖。
建国初
上图为公元年建国初期。年绵竹、罗江、什邡、德阳、广汉等县均属绵阳专区,只有中江县属遂宁专区。年什邡、广汉两县划入温江专区,便是上图的行政区划。
年遂宁专区撤销,中江县改属绵阳专区。年罗江县撤销。年专区改地区,绵阳地区和温江地区行政区划依旧。年设德阳市,原绵阳地区的德阳、绵竹、中江三县和温江地区的什邡、广汉两县划入。
当代
随着年德阳市撤市中区设旌阳区、罗江县,逐渐成今日的行政区划。
纵观德阳市行政区划史,西汉时期境内建制三县,其中两县延续至今为广汉市和什邡市,有着源远流长的行政建制史。且其中的雒县在东汉时期便曾为益州治(等同现在的省会),上千年的时间里为这一带唯一的地级行政中心。但在清朝失去其地级行政治所的地位,至今。
相对来说,德阳市并没有悠久的历史,建县于唐朝,古代也未曾是地级行政治所。因三线建设的原因逐渐发展起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这一带新的的地级行政中心。
最后说说中江县,从上面系列地图可见,其历属梓州、潼川府、遂宁专区管辖。长期游离在外,和其他各县均不在同一个地级行政建制。直到建国后才划给龙泉山脉以西的地级行政建制,至今。
已完结全国大部分地市行政区划史,治学不易,请多分享,感激不尽。资料来源:二十五史、太平寰宇记、元和郡县志、水经注等正史和地理总志。#德阳#